
1.風的威力。 南朝 宋 鮑照 《蕪城賦》:“稜稜霜氣,蔌蔌風威。” 唐 杜甫 《夜》詩:“絶岸風威動,寒房燭影微。” 清 顧炎武 《酬李子德二十四韻》:“不出風威滅,無營日影徐。”
2.指風發出威力。 清 季開生 《十月初六發榆中抵魚河驿》詩:“振野涼風撲馬飛,孟冬絶塞已風威。”
3.指教育風化的聲勢、威力。《後漢書·循吏傳·王渙》:“在 溫 三年,遷 兗州 刺史,繩正部郡,風威大行。” 宋 蘇舜欽 《送杜密學赴并州》詩:“惠愛留 關 輔,風威入塞垣。”《好逑傳》第十回:“老恩臺大人,風威霜厲,遠邇肅然,治晚生怎敢以私相幹?”
4.威勢。《南齊書·薛淵戴僧靜等傳論》:“觀茲猛毅,藉以風威,未必投車挾舟,然後勝敵。”
5.猶威儀。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精神頓生》:“帝見 張九齡 風威秀整,異於衆僚。”
“風威”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ēng wēi,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古籍文獻及權威資料,具體解釋如下:
自然現象的威力
指風的強勁力量或寒冷氣勢。例如:
風勢的展現
描述風在特定環境中顯露出威力,如清代季開生詩句:“振野涼風撲馬飛,孟冬絶塞已風威。”
教育風化的影響力
指通過教化形成的道德規範對社會産生的約束力。例如:
威勢與威嚴
可形容人或事物展現出的震懾力,如《好逑傳》中“風威霜厲”描述官員的剛正威嚴。
“風威”一詞既可用于自然描寫,體現風的物理力量;也可用于人文領域,借喻教化、權威等抽象概念。其多義性在古典文學與曆史文獻中均有豐富例證,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參考來源:以上内容綜合自漢典、古詩文網等權威釋義()。
「風威」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風勢的強大與威力。它由「風」和「威」兩個字組成。
「風威」的部首是「風」字的「風」部和「威」字的「女」部。其中,「風」部的拆解為「雲」和「面」,「威」部的拆解為「女」和「韋」。
「風」字的筆畫數為十七畫,「威」字的筆畫數為十二畫。
繁體字「風威」的形态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差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風」和「威」的字形有些變化。例如,「風」常用「颸」作為代替字形,「威」則常用「巍」作為代替字形。
1. 飓風帶來的風威摧毀了整個村莊。
2. 他的演講展示出了真正的風威。
由「風威」這個詞組成的其他詞彙包括:風威勢力、風威橫行、威風凜凜等。
與「風威」相似的詞語有:威風、勢不可擋,宏圖浩大等。反義詞則可以是:柔弱、和緩,或者平靜和柔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