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禦史台的别稱。禦史職司彈劾,為風霜之任,故稱。 唐 盧照鄰 《樂府雜詩序》:“樂府者,侍禦史 賈君 之所作也……霜臺有暇,文律動於京師;繡服無私,錦字飛於天下。” 南唐 尉遲偓 《中朝故事》:“ 懿皇 以 同昌公主 薨謝,怒其醫官 韓宗紹 等,縶於霜臺。” 宋 嶽珂 《桯史·任元受啟》:“自昔雖稱為雄劇,比歲或乖於選掄,汚我霜臺,賴公雪恥,輙陳管見,少助風聞。”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四:“ 杜紫微 掊擊 元 白 不減霜臺之筆,至賦《杜秋》詩,乃全法其遺響。”
“霜台”是中國古代對禦史台的别稱,其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核心釋義 禦史台是古代監察機構,負責彈劾官員、肅正綱紀。因禦史職責如風霜般威嚴凜冽,故得名“霜台”。
二、詞源解析
三、文學應用 在詩詞中常借指禦史官職或營造清肅意境,如:
四、曆史用例 唐代盧照鄰《樂府雜詩序》提到“霜臺有暇”,南唐尉遲偓《中朝故事》記載醫官被“縶於霜臺”,均指禦史台。
注意:個别文獻中“霜台”或指秋日亭台(如),但屬于引申用法,非主流釋義。如需更多詩詞用例,可參考的完整作品。
霜台指的是秋天或冬天在地面上形成的霜凍的過程或霜凍覆蓋的地面。
霜台的部首是雨(雨字旁),其筆畫數為11。
霜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詩經》中的《小雅·東方之日》:“重耳振振,霜台之宴。”表達了人們在霜台上舉辦的盛宴。
霜台的繁體字為霜檯。
在古代,霜台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如《康熙字典》中記載的寫法為“靿臺”,在《說文解字注》中的寫法為“霜穗”。不同的時代和文獻中,霜台的寫法可能會存在差異。
1. 晨霜初下,整個霜台都覆蓋在一層薄薄的白霜之下。
2. 霜台上的草葉和樹枝都被霜凍得發白。
3. 憂傷的心情如同秋夜的霜台,讓人感到凄涼。
霜花、台階、霜降、郁郁蔥蔥。
霜凍、霜露、霜白。
烈日、炎熱、冰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