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陡峭的山峰。 南朝 梁 江淹 《空青賦》:“其所處,則峻巘層石,龜穴龍壁。”
峻巘(jùn yǎn)是漢語中一個形容山勢險峻的書面雅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從“山”部,《說文解字》釋為“高而陡也”,引申為高大險峭之意。如《楚辭·離騷》:“冀枝葉之峻茂兮”,此處“峻”即表高聳之态。
亦從“山”,《說文》注“山形如甑也”,指山巅或險峰。《詩經·大雅·公劉》:“陟則在巘”,鄭玄箋:“巘,小山别于大山也”,強調山體的獨立陡峭。
“峻巘”二字疊加,強化形容山勢高聳陡峭、險峻嶙峋的形态,常見于古典詩文:
謝靈運《山居賦》:“傍危峰,立峻巘”,描繪山峰險峻矗立之景;郦道元《水經注·江水》:“絕壁峻巘”,凸顯三峽山崖的陡峭險絕。
現代漢語中,“峻巘”屬書面雅語,多用于文學描寫或地理文獻,指極為陡峭高聳的山峰或崖壁,隱含險要、難以攀援之意。如描述華山、黃山等名山的險峰時,可稱“奇峰峻巘”。
典籍參考來源
“峻巘”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陡峭的山峰,形容山勢高峻險要。拼音為jùn yǎn,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古籍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文學家江淹的《空青賦》:“其所處,則峻巘層石,龜穴龍壁。”此句通過“峻巘”描繪山石的陡峭形态,展現自然景觀的雄奇。
構詞解析
使用提示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作品或詩詞創作中,現代語境下可替換為“險峰”“峭壁”等更通俗的詞彙。由于缺乏權威詞典的詳細收錄,其近義詞和反義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建議在閱讀古籍或文言文時關注此類詞彙,以更準确理解文意。
案牍之勞八卦衣百牢本世紀鄽阛茶儀陳辭創圖春鴻大桡釣歌東國發喊孤檠寒濑河浒橫急盒子菜荒涼華月假告加納簡筆降居矯變借誼寄紙均工寬征樂床龍虎文漏洩天機羅鍋履尚門曆迷悖摹狀幕屋年金抛調愆謬青穎禳禱仁壽節若或箬笠生平沈魚首尾相衞台顔同操通賢抆淚溫沴五葉無憂洞霞缛雲絪下壽習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