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节和斧钺。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孔丛子·问军礼》:“天子当阶南面,命授之节鉞,大将受,天子乃东面西向而揖之,示弗御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子假 太祖 节鉞,録尚书事。” 唐 张祜 《送周尚书赴滑台》诗:“鼓角雄都分节鉞,蛇龙旧国罢楼船。” 明 张煌言 《上行在陈南北机宜疏》:“蒙皇上纶綍频颁,节鉞谬寄,臣感极生惭,愤极思奋。” 徐兴业 《金瓯缺》第一章:“年来多病,更是才疏力薄,但图个太平无事,一旦卸肩,把西陲的金瓯和全军交还朝廷……岂可谬领节钺,再当艰巨?”
节钺是古代中国象征军事统帅权与生杀大权的信物,由“节”和“钺”两件器物组合而成,常见于帝王授予重臣或将领的特殊授权仪式中。其含义与功能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节
指符节,通常以竹、玉或金属制成,刻有铭文或图案,作为身份凭证和命令传达的凭信。《汉语大词典》释为“使者所持以作凭证之物”,代表帝王授权行使职权。其形制类似杖状,表面装饰旄牛尾,故又称“旄节”。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版,第102页。
钺
即斧钺,青铜或玉制的大斧,原为刑具,后演化为军事统帅权的象征。《说文解字》注:“钺,大斧也,王者以为威。”持有斧钺者,可代行诛杀之权。
来源:《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卷十四。
明确释义“节钺”为“符节和斧钺,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指出周代至唐代,节钺制度是中央控制地方兵权的重要手段,其授予仪式具有严格的礼制规范。
节钺是古代政治军事体系中最高授权信物,兼具身份凭证、军令传达、刑赏专断三重功能,深刻反映了传统中国的权力分配结构与礼法制度。
“节钺”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节钺”指符节和斧钺,是古代帝王授予将帅的权力象征物:
该词还隐含自我节制、公正廉洁的寓意。古代将帅被授予节钺后,需以“节制权力、不滥用职权”为准则处理事务。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2、5、7等来源。
布流擦澡成物宠敬麤涩打更玚琫黨錮灯影顶用顶砖头东非磓琢多年冯陵凤翥鸾翔更涉工糈故蹊骨擿含怀涵衍缣帛鉴戒骄军记省絶艺剧秦美新看漏枯声滥溢牢利老幺力持六趣轮回龙见旅舘没眼色濛胧命铺年货逆施倒行挪挱女酒穷本极源秋谳荃蹄三珠符椉云沈朴诗筩四天王随唱特邀同恶相助突突哝哝畏日武火五日京兆匣剑帷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