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戒書的意思、戒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戒書的解釋

(1).自我警戒的文字。《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王聞書之言,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 盧辯 注:“託於物以自警戒也。”

(2). 漢 代皇帝四種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邊營官。 漢 蔡邕 《獨斷》卷上:“ 漢 天子正號曰皇帝……其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 漢 蔡邕 《獨斷》卷上:“戒書,戒敕刺史、太守及三邊營官。被敕,文曰‘有詔敕某官’,是為戒敕也。世皆名此為策書,失之遠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戒書”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1. 帝王诏令的一種

    在古代(尤其漢代),“戒書”特指皇帝下達的告誡、訓誡臣子的文書或诏令。它屬于诏令文體的一種,用于勸勉、警示官員要勤勉職守、遵守法度、廉潔奉公等。其功能側重于勸誡和警示,而非直接的命令或賞罰。例如《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引《漢制度》提到:“帝之下書有四: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诏書,四曰戒書……戒書,戒敕刺史、太守及三邊營官。”

  2. 勸誡、訓導性的文書或言辭

    更廣義上,“戒書”可以泛指任何具有勸誡、告誡、訓導性質的正式文書或言辭。它強調通過文字進行規勸和警示,使人警醒并改正行為。

  3. 自我警戒的文字

    有時也指個人為了自我約束、自我警示而寫下的文字或座右銘,類似于“箴言”或“自戒”。

“戒書”的核心含義是告誡、勸誡性的文書或言辭。其最典型和權威的用法是指古代帝王用于告誡臣子的诏令。在現代漢語中,此詞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文書制度、曆史文獻或引用古文時仍會出現。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戒書”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自我警戒的文字
    指用于自我警示、勸誡的文字或書信,常見于個人修身或訓誡他人的場景。例如《大戴禮記·武王踐阼》記載,周武王退位後撰寫戒書以自省。
    此含義延伸為成語,表示通過書信形式勸誡他人改正錯誤,如古代君主對臣子、長輩對晚輩的告誡。

  2. 漢代皇帝的行政命令
    漢代皇帝的四種诏令之一,主要用于訓誡刺史、太守及邊疆官員,強調職責規範與行為約束。蔡邕《獨斷》将其列為“策書、制書、诏書、戒書”中的第四類。


二、曆史背景與演變


三、相關延伸

“戒書”兼具個人修養與行政規範的雙重屬性,反映了古代中國“以文載道”的文化傳統。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獨斷》《大戴禮記》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井薄層乘滅賜諡單眼皮殿陛獨卧厄劫放足飛航腹内高肥革退供桌詭速寒荊鶴瘦厚答厚贶花顔禁祝跼天促地開關口燥唇乾匡佐夔臯嬾困練究六誓吏皁妙勤母本餒腹逆修怒轟轟排長碰股纖夫青鹪青炜清響瓊萼蛩氈秋水伊人染化而遷熱酒榮譽軍人襂褷十帝水心遂忿譚腿天翰廷折荼炭妄言獻酒峽雲邪門歪道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