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皁的意思、吏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皁的解釋

胥吏和差役。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局詐》:“日暮,并無音耗。吏皁皆疑,白令破扃而窺其室,室盡空,惟幾榻猶存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吏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詳細解釋:

  1. 詞義解釋
    “吏皁”指胥吏和差役,是古代對官府中基層辦事人員及雜役的統稱。其中:

    • “吏”指低級官員或吏卒();
    • “皁”通“皂”,原指穿黑衣的差役,後泛指官府雜役。
  2. 出處與例句
    該詞出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局詐》,原文為:“日暮,并無音耗。吏皁皆疑,白令破扃而窺其室,室盡空,惟幾榻猶存耳。”。此句描寫了胥吏和差役因事務異常而懷疑探查的場景。

  3. 語言特點

    • 結構:複合詞,由“吏”與“皁”并列組成,涵蓋官府基層人員兩類角色。
    • 語體: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
  4. 補充說明
    部分詞典(如)标注其拼音為lì zào,并收錄近反義詞查詢功能,但實際語境中應用較少。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吏皁的意思

《吏皁》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指當時的公務員和司法工作人員。

拆分部首和筆畫

漢字《吏皁》的部首是口字旁,屬于聲符部首。拆分成部首和另外兩個部分即為“⻜”和“皁”,其中“⻜”元上囗下為口字旁,讀音為“fēi”,表示飛行;“皁”的來源于舊時代官吏的黑色制服,讀音為“zào”,可以理解為黑色的顔色。

《吏皁》的總筆畫數為8畫。

來源與繁體

《吏皁》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文字記載中,古籍《說文解字》中有叙述。在繁體字中,寫作「吏舀」或「吏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吏皁」曾有多種寫法,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

例句

1. 他從一個普通的吏員晉升為皁獄官。

2. 吏皁們在古代負責維護社會秩序。

組詞

吏員、司法、吏部、皂白、官吏、吏治等。

近義詞

官員、公務員、仕宦。

反義詞

百姓、民衆、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