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塗炭。比喻極困苦的境地。荼,通“ 塗 ”。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豺狼抗爪牙之毒,生人陷荼炭之艱。”《魏書·沮渠蒙遜傳》:“況在 秦隴 荼炭之餘,直是老臣盡効之會。”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八:“於世無患,與人無争,而沿海生靈永息荼炭,惟足下圖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荼炭漢語 快速查詢。
“荼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形、字義及文獻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荼”本指苦菜(《說文解字·草部》:“荼,苦菜也”),後引申為“苦痛”;“炭”即燃燒的木炭,象征熾熱與災難。二者組合為“荼炭”,字面可解作“苦痛如荼、熾烈如炭”,比喻民衆陷入極端困苦的境遇。現代漢語中多寫作“塗炭”,二者為異形詞關系(《漢語大詞典》第9冊)。
二、出處與詞義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墜塗炭”,記載夏朝暴政下百姓的苦難。漢代《孟子章句》注“如水益深,如火益熱”時亦用此詞,強化其“水深火熱”的比喻義。唐代孔穎達《五經正義》将“荼炭”訓為“泥塗炭火”,進一步明确其雙重困境的象征性。
三、典型用法示例
(參考來源:漢典網《漢語大詞典》條目、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電子版)
“荼炭”是漢語詞彙,通“塗炭”,主要用來比喻極困苦的境地或災難性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荼炭”中的“荼”在此處為通假字,同“塗”(泥土),“炭”指炭火。合起來字面意為“陷入泥沼與火坑”,引申為生靈遭受巨大苦難,如《魏書·沮渠蒙遜傳》中“秦隴荼炭之餘”即描述戰亂後的慘狀。
詞源與用法
現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更常用“塗炭”,如“生靈塗炭”。使用“荼炭”時多出于仿古或文學化表達,例如清代魏源《聖武記》中“永息荼炭”。
該詞強調極端困苦的境遇,需結合上下文理解,日常使用建議優先選擇“塗炭”以避免歧義。
挨鬧逋刻長發羼雜澄朗馳軍刺候打渾釣鳌手帝宸動溶鬥紛頓絶發剌罰神敷霜該房胳肢窩供認不諱鈎求管子國戒含元禾更橫箫話盒子絞具救給寄心寄資崛嵂看重刻珉口裡闊略類總淪滔内蒙古高原凝露騘破悶樵牧氣鍋雞全率善順省甲飾始塌翅胎禽套裝田憑跳珠睕睕鏏鼎文曆文裘下椗項脊軒志閑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