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我警戒的文字。《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王闻书之言,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 卢辩 注:“託於物以自警戒也。”
(2). 汉 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汉 蔡邕 《独断》卷上:“ 汉 天子正号曰皇帝……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詔书,四曰戒书。” 汉 蔡邕 《独断》卷上:“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詔敕某官’,是为戒敕也。世皆名此为策书,失之远矣。”
“戒书”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帝王诏令的一种
在古代(尤其汉代),“戒书”特指皇帝下达的告诫、训诫臣子的文书或诏令。它属于诏令文体的一种,用于劝勉、警示官员要勤勉职守、遵守法度、廉洁奉公等。其功能侧重于劝诫和警示,而非直接的命令或赏罚。例如《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汉制度》提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劝诫、训导性的文书或言辞
更广义上,“戒书”可以泛指任何具有劝诫、告诫、训导性质的正式文书或言辞。它强调通过文字进行规劝和警示,使人警醒并改正行为。
自我警戒的文字
有时也指个人为了自我约束、自我警示而写下的文字或座右铭,类似于“箴言”或“自戒”。
“戒书”的核心含义是告诫、劝诫性的文书或言辞。其最典型和权威的用法是指古代帝王用于告诫臣子的诏令。在现代汉语中,此词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文书制度、历史文献或引用古文时仍会出现。
参考来源:
“戒书”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自我警戒的文字
指用于自我警示、劝诫的文字或书信,常见于个人修身或训诫他人的场景。例如《大戴礼记·武王践阼》记载,周武王退位后撰写戒书以自省。
此含义延伸为成语,表示通过书信形式劝诫他人改正错误,如古代君主对臣子、长辈对晚辈的告诫。
汉代皇帝的行政命令
汉代皇帝的四种诏令之一,主要用于训诫刺史、太守及边疆官员,强调职责规范与行为约束。蔡邕《独断》将其列为“策书、制书、诏书、戒书”中的第四类。
“戒书”兼具个人修养与行政规范的双重属性,反映了古代中国“以文载道”的文化传统。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独断》《大戴礼记》等典籍。
阿多奥说阿循拜阙板壁邦守保固保家卫国变生不测鄙躯漕粮朝台楚弄吴吹达礼二尾子法鼓分丝析缕拂尘附赘戈鋋过山炮缋人呼翕极爱见贻鉴证嘉旨籍躝近傒机泉计争老塘肋条离愁柳宿旄旌秘枢乔干侵渔穷嫠七窝八代乞降缺限羣议仁义之师荣宗耀祖三分赊钱奢豫时陋双鱼洗田塍吞气踠跧文法现代汉语词典最新板香椿消声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