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我警戒的文字。《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王闻书之言,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 卢辩 注:“託於物以自警戒也。”
(2). 汉 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汉 蔡邕 《独断》卷上:“ 汉 天子正号曰皇帝……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詔书,四曰戒书。” 汉 蔡邕 《独断》卷上:“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詔敕某官’,是为戒敕也。世皆名此为策书,失之远矣。”
“戒书”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自我警戒的文字
指用于自我警示、劝诫的文字或书信,常见于个人修身或训诫他人的场景。例如《大戴礼记·武王践阼》记载,周武王退位后撰写戒书以自省。
此含义延伸为成语,表示通过书信形式劝诫他人改正错误,如古代君主对臣子、长辈对晚辈的告诫。
汉代皇帝的行政命令
汉代皇帝的四种诏令之一,主要用于训诫刺史、太守及边疆官员,强调职责规范与行为约束。蔡邕《独断》将其列为“策书、制书、诏书、戒书”中的第四类。
“戒书”兼具个人修养与行政规范的双重属性,反映了古代中国“以文载道”的文化传统。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独断》《大戴礼记》等典籍。
戒书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告诫或劝告某人改正错误、戒除某种恶习的信件或书信。
戒书的拆分部首是戈,总共有6个笔画。
戒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卜式列传》中,描述了古代人们用书信相劝改过自新的事例。后来,戒书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文体形式,用于劝戒或规劝他人。
戒书的繁体字为戒書。
在古代,戒书的字形稍有不同,为戒凥。凥是古代对字形的称呼,表示一个字旁的部分。戒凥中的“几”是指戈旁的部分,“六”表示该字总共有6画。
1. 我收到了一封老师写给我父母的戒书,告诉他们我在班上表现不佳。
2. 他写了一封戒书给自己,希望能戒掉抽烟的习惯。
3. 这封戒书真的让我深思,我决定认真改正自己的错误。
警戒、戒骄戒躁、慎戒、戒备
规劝、告诫、劝告、忠告
鼓励、称赞、表扬、赞美
捱三顶四百羞邦采抱癖霸权主义北极熊弁裳便势鷩鴺不是头侧理承化称为衬贴赤髀蝳蝐隄川蠹化符官概见贯辰光前絶后桂酒椒浆过步河神荟集晦日伙器箭决畸恋荆薪谨启救护站燎竈领工柳风力正麦芒刀门牀马道瞑弓明琼譊譊鹏赋平居有思披宣巧不可阶汽车渡船器服轻车熟道曲主乳婢儒典三同誓海盟山听鹊同量投篮小米面孝飨下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