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凭;仗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以 陈国 之介恃大国,而陵虐於敝邑,寡君是以请请罪焉。” 杨伯峻 注:“介,因也。介恃犹言仗恃。”《宋书·夷蛮传·林邑国》:“ 林邑 介恃遐险,久稽王诛。”
“介恃”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è shì,其核心含义为依凭、仗恃,通常带有贬义色彩,指过度依赖他人或外部条件而缺乏自立能力。以下是详细解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左传》《宋书》等文献。
介恃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依赖、倚靠。它表示一个人或者一种情况需要依靠他人或外部条件来维持。
介恃的部首是人,笔画数为11。
介恃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的“介”字源于《说文解字》,指屋檐下的立柱,引申为依附。而“恃”字源于古代文字,表示依赖、依靠、信任,后来与“介”字合并为一个词,“介恃”即为依赖他人。
在繁体字中,“介恃”保持不变,仍然是以“介”和“恃”两个字组成。
在古代汉字中,介恃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具体来说,“介”字的古代写法是“人小耳”,而“恃”字的古代写法是“人自心”。
1. 他过于介恃别人,缺乏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介恃父母,对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不可或缺。
3. 在新的环境中,大家需要相互介恃以求生存和发展。
介恃无法直接组成其他词语,但可以作为其他词语的一部分,例如:介绍、介意。
与介恃意思相近的词语有依赖、倚仗、依靠、依仗。
与介恃意思相反的词语有自立、自强、独立、坚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