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水星。《史記·天官書》:“刑失者,罰出辰星。” 張守節 正義引《天官占》:“辰星,北水之精,黑帝之子,宰相之祥也。”《廣雅·釋天》:“辰星謂之爨星,或謂之免星,或謂之鉤星。”參見“ 水星 ”。
(2).指心宿。《楚辭·遠遊》:“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羨 韓衆 之得一,形穆穆以浸遠兮,離人羣而遁逸。” 王逸 注:“辰星、房星,東方之宿,蒼龍之體也。”
辰星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核心義項,均源自古代天文曆法體系與文化傳統:
指太陽系行星水星的古稱。古人觀測其運行軌迹與周期,将其納入“五星”系統(歲星、熒惑、鎮星、太白、辰星),對應五行中的“水”。其名源于先秦文獻,因視覺上距太陽最近(不超過一辰,約30度),故稱“辰星”。
文獻依據:
《史記·天官書》:“辰星曰北方水,太陰之精,主冬,日壬癸。”
《淮南子·天文訓》:“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獸玄武,其辰壬癸,其星辰星。”
時辰标記:
古代将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辰時”對應現代時間上午7時至9時,又稱“食時”。
文獻依據:
《左傳·昭公七年》:“日月之會是謂辰。” 杜預注:“辰,時也。”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鄭玄箋:“辰,時也。雞鳴而起,昧爽而朝。”
紀年單位:
“辰”可指地支的第五位(子丑寅卯辰),用于紀年、月、日,如“甲辰年”“三月辰日”。
文獻依據:
《爾雅·釋天》:“太歲在辰曰執徐。”
《說文解字》:“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雷電振,民農時也。”
在詩詞中常借指時光、機遇或天文異象,承載天人感應思想。
文獻依據:
李白《夜泊牛渚懷古》:“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将軍……明朝挂帆席,楓葉落紛紛。” (以“辰”暗喻際遇)
杜甫《贈衛八處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複何夕,共此燈燭光。” (參商二星喻人生聚散,辰星屬同類意象)
權威參考來源:
“辰星”一詞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天文學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天文學定義
二、文化象征與寓意
2.五行與方位屬性
五行屬水,對應北方和冬季,與黑帝(北方之帝)關聯,象征智慧、聽覺及刑法公平。道教中稱其為“水德星君”,掌管水運及自然水域。
3.占星學意義
辰星明亮時代表思維敏捷、事務通達;昏暗時象征智慧閉塞、困頓難解。古代占卜中,其位置可預測刑罰、戰争等事件。
三、其他釋義
4.星宿代稱
部分文獻中,辰星指二十八宿中的“心宿”(東方蒼龍七宿之一),如《楚辭·遠遊》提及的“辰星”即房星。
5.姓名學寓意
因辰為地支第五位(屬龍),星象征光明與傑出,組合後寓意時光流轉、智慧卓越,常用于人名。
注意:需根據具體文獻區分“辰星”指代水星或心宿,避免混淆。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史記·天官書》《乙巳占》等古籍記載。
隘短擺置背主撥剔不暖席常平鹽觇探乘城憧憧擾擾矗立大和尚道家嘀嗒獨舉二禮訪單飛刃負山高識遠見公祢光熱涸堅厚誠畫聖嘉皇獎牌燋枯角音解繳精度軍令如山渴想括借狸蟲梨花夢泥金批筆迫守前進士橋桁喬素三人一龍三獄神注死灰槁木四上松鶴貪流亭決屠斬旺壯圍腰文勢五湖相及仙萱宵人小蘇打謝将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