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節婦。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二:“ 婺源 之 大畈 汪 氏有節母樓,節母, 程克家 女,幼字 汪鴻階 。 鴻階 卒,節母年十五,未嫁也,欲身殉,父母泣戒之,則請詣夫家守貞。”參見“ 節婦 ”。
“節母”是漢語中的一個傳統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品德與行為
節母通常形容女性在家庭中承擔重要角色,具有高尚的品德和端莊的行為,尤其在逆境中(如喪夫後)仍堅持守節,維護家庭和諧。例如清代文獻記載,未婚夫去世後,女性可能選擇“守貞”以體現節母的操守。
曆史背景
該詞源于傳統社會對女性貞節的推崇,常見于古代文獻或表彰性文本中。如《燕下鄉脞錄》提到“節母樓”,記錄未婚守貞的女性事迹。
現代使用
當代語境中,“節母”一詞已較少使用,更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特定文化讨論中,需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其社會意義。
需注意,“節母”與現代價值觀存在差異,其内涵反映了特定曆史時期對女性的道德要求。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簡單套用于當代社會。
節母(jié mǔ)是一個漢字詞語,代表着尊敬和敬重的意義。該詞通常用來形容對母親或者女性長輩的敬稱。
節母的拆分部首是“艸”(草字頭),拆分筆畫為7畫。
節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經典文獻《尚書·禹貢》。漢字的繁體形式為「節母」。
在古時候,節母的寫法較為簡陋,沒有規定的标準。隨着時代的變遷,漢字的書寫形式也逐漸規範化。
1. 我親愛的節母,您辛苦了一輩子,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來回報您。
2. 雖然嬸嬸離世已有多年,但她一直是我心中的節母。
節日、母親、節儉、節奏、母愛
母親、媽媽、娘親、娘子、阿媽
子女、兒女、子嗣、孩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