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刻漏的意思、刻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刻漏的解釋

[water clock] 漏壺,一種古代計時器,以銅為壺,底穿一孔,壺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從壺中水滴漏而顯示箭上的度數而知其時刻

詳細解釋

古計時器。以銅為壺,底穿孔,壺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壺中水滴漏漸少,箭上度數即漸次顯露,視之可知時刻。 漢 荀悅 《漢紀·哀帝紀上》:“刻漏以一百二十為度。”按,《漢書·哀帝紀》作“漏刻以百二十為度”。 顔師古 注:“舊漏晝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唐 杜甫 《冬末以事之東都湖城東因為醉歌》:“豈知驅車復同軌,可惜刻漏隨更箭。”《明史·天文志一》:“ 明太祖 平 元 ,司天監進水晶刻漏,中設二木偶人,能按時自擊鉦鼓。” 清 沉初 《清西筆記·紀職志》:“ 交泰殿 大鐘,宮中鹹以為準。殿三間,東間設刻漏一座。”古代刻漏之法,分刻多寡不一。參閱《續通志·天文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刻漏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計時器具,又稱“漏刻”“銅壺滴漏”,其原理是通過水流速度與容器刻度配合測算時間。《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計時器的一種,以銅壺盛水,滴漏以計時刻”。以下從結構、功能及曆史三方面展開解析:

一、結構原理

刻漏主要由漏壺與刻箭組成。漏壺分單壺與複壺兩種形态,複壺系統(如四級漏壺)通過多級補償提高精度。《說文解字》稱:“漏,以銅受水,刻節,晝夜百刻”,說明其通過水位變化與刻度對應實現計時功能。

二、曆史發展

據《周禮·夏官》記載,西周已設“挈壺氏”官職專司刻漏。漢代改進為“浮箭式漏刻”,《隋書·天文志》載其“晝漏盡則夜漏起,更以晝夜為百刻”。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錄了蓮花漏等改良設計,誤差縮至每日20秒内。

三、文化影響

刻漏不僅是科技産物,更融入古代社會制度。《漢書·藝文志》收錄《漏經》等專著,唐代将漏刻納入科舉考核内容。文人詩詞如蘇轼“缺月向人舒窈窕,三星當戶照刻漏”亦體現其文化象征意義。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隋書·天文志》《夢溪筆談》等權威典籍,相關古籍原文可通過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檢索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刻漏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漏刻或漏壺,其核心原理是通過水流量的變化來計量時間。以下是詳細解釋:

  1. 結構與原理
    刻漏由銅制漏壺和帶有刻度的箭形浮标組成。漏壺底部有小孔,壺中盛水後,水從孔中滴漏,導緻壺内水位下降(洩水型)或受水壺水位上升(受水型),浮标上的刻度隨之顯露,通過觀察刻度即可判斷時間。

  2. 類型演變

    • 洩水型:早期常見形式,浮标隨洩水壺水位下降顯示時間。
    • 受水型:後期改進型,浮标在受水壺中隨水位上升指示時間。為提高精度,常采用多級受水壺以穩定水流速度。
  3. 曆史與文化背景
    刻漏在中國漢代已有明确記載,如《漢書·哀帝紀》提到“漏刻以百二十為度”。此外,類似工具也出現在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中,體現了古代人類對時間測量的共同探索。

  4. 應用與意義
    刻漏不僅是日常計時工具,還用于天文觀測、禮儀活動等。例如,明代科學家王徵曾制作刻漏,并将其與虹吸、連弩等發明并列,顯示其技術價值。

小知識:漢代将一晝夜分為100刻,後增至120刻,但最終恢複為96刻,每刻約15分鐘,這一劃分影響了後世的時間單位。

别人正在浏覽...

阿羅奔襲不變價格柴竈誠厚斥鹽篡人殚精大祫法程奉讀撫孤恤寡剛強宮槐和陸黃金買賦忽睨呼應瓠子将種兼權熟計見時知幾焦竭嚼味濟濟洋洋羁絡經辦錦上添花即心即佛峻酷阬澤口乾舌燥禮律裡司攏家菉豆鹿苑女士清旭窮孤拳握人微言輕三月二士師霜浄樹表書刊號書名夙敵提煉停睛頹毀吐絢吐豔微莖微明卧起先識小偷小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