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er clock] 漏壺,一種古代計時器,以銅為壺,底穿一孔,壺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從壺中水滴漏而顯示箭上的度數而知其時刻
古計時器。以銅為壺,底穿孔,壺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壺中水滴漏漸少,箭上度數即漸次顯露,視之可知時刻。 漢 荀悅 《漢紀·哀帝紀上》:“刻漏以一百二十為度。”按,《漢書·哀帝紀》作“漏刻以百二十為度”。 顔師古 注:“舊漏晝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唐 杜甫 《冬末以事之東都湖城東因為醉歌》:“豈知驅車復同軌,可惜刻漏隨更箭。”《明史·天文志一》:“ 明太祖 平 元 ,司天監進水晶刻漏,中設二木偶人,能按時自擊鉦鼓。” 清 沉初 《清西筆記·紀職志》:“ 交泰殿 大鐘,宮中鹹以為準。殿三間,東間設刻漏一座。”古代刻漏之法,分刻多寡不一。參閱《續通志·天文六》。
刻漏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漏刻或漏壺,其核心原理是通過水流量的變化來計量時間。以下是詳細解釋:
結構與原理
刻漏由銅制漏壺和帶有刻度的箭形浮标組成。漏壺底部有小孔,壺中盛水後,水從孔中滴漏,導緻壺内水位下降(洩水型)或受水壺水位上升(受水型),浮标上的刻度隨之顯露,通過觀察刻度即可判斷時間。
類型演變
曆史與文化背景
刻漏在中國漢代已有明确記載,如《漢書·哀帝紀》提到“漏刻以百二十為度”。此外,類似工具也出現在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中,體現了古代人類對時間測量的共同探索。
應用與意義
刻漏不僅是日常計時工具,還用于天文觀測、禮儀活動等。例如,明代科學家王徵曾制作刻漏,并将其與虹吸、連弩等發明并列,顯示其技術價值。
小知識:漢代将一晝夜分為100刻,後增至120刻,但最終恢複為96刻,每刻約15分鐘,這一劃分影響了後世的時間單位。
《刻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刻度或分度盤等器具來測量時間的裝置。
拆分部首和筆畫:刻漏的部首是刀,筆畫數為12。
來源:刻漏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篇中:“今象郅仰視北辰、作史令采于小時。一稱早颠方入、時刻漏曆。”這裡的“時刻漏曆”意思是測量時間的曆法。
繁體:刻漏的繁體字為「刻漏」。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較為簡化,刻漏的古文寫法為「刻漏」。
例句:在古代,人們常使用刻漏來計量時間。
組詞:刻度、分度盤、計時器。
近義詞:時鐘、鐘表。
反義詞:時間、年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