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拂曉時銅壺滴漏之聲。《陳書·徐陵傳》:“鐺鐺曉漏,的的宵烽,隔 溆浦 而相聞,臨高臺而可望。” 唐 杜審言 《秋夜宴鄭明府宅》詩:“露白宵鐘徹,風清曉漏聞。” 清 趙執信 《自題》詩之二:“曉漏趨朝夢已乖,日高和酒泥香懷。”
“曉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時間與意象
多用于古詩文中,通過“漏聲”與“拂曉”結合,營造出靜谧、清冷的意境。例如:
引申含義
在成語用法中(較少見),可比喻希望的曙光或事物即将實現的征兆。例如:“曉漏初現,喻困境将破。”
“曉漏”以具體物象(漏聲)指代抽象時間(拂曉),兼具寫實與抒情功能。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其本義與引申義,文學作品中更側重意境營造。
曉漏(xiǎo lòu)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天亮時鐘鳴、漏水聲和鐘聲之音。同時也可以指夜間台鐘打出時、刻時間的聲音,具有一定的審美意味。
曉漏的拆分部首是「曰」,拆分筆畫為6畫。
曉漏一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馀蔚傳》:「曉漏時稱,絃樂中緩者,成之秩也。」意思是指黎明時分敲打廟中的鐘,成為定時的秩序。
曉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曉漏」。
根據古代文字的演變,曉漏在古時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其中一種古代寫法是「曉露」,表示清晨露水的意思。
1. 夜深人靜時,廟宇中傳來了宏亮的曉漏聲。
2. 清晨的曉漏讓人宛如進入了一個甯靜而美麗的世界。
曉漏與其他詞彙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曉鐘:表示清晨時分敲打的鐘聲。
2. 漏刻:指時漏準确地刻出一分鐘的時間。
曉漏的近義詞有「鐘聲」、「晨鐘」。
曉漏的反義詞沒有一個特定的詞語直接對應,但可以用「寂靜」、「無聲」來描述與曉漏相對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