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鈇钺的意思、鈇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鈇钺的解釋

(1).斫刀和大斧。腰斬、砍頭的刑具。《荀子·樂論》:“且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漢書·戾太子劉據傳》:“忠臣竭誠不顧鈇鉞之誅以陳其愚,志在匡君安社稷也。” 顔師古 注:“鈇,所以斫人,如今莝刀也。” 宋 蘇轼 《上韓丞相論災傷手實書》:“疏遠小臣,腰領不足以薦鈇鉞。”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八》:“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2).泛指刑戮。《南史·何尚之傳》:“﹝ 範曄 ﹞宜出為 廣州 ,若在内釁成,不得不加以鈇鉞。”《西遊記》第二五回:“徒弟,這和尚是出家人,不可用刀槍,不可加鈇鉞。” 清 洪昇 《長生殿·獻飯》:“誰肯再甘心鈇鉞,來奏君王。”

(3).指帝王賜予的專征專殺之權。《禮記·王制》:“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鈇鉞,然後殺。” 孔穎達 疏:“賜鈇鉞者,謂上公九命得賜鈇鉞,然後鄰國臣弑君、子殺父者,得專讨之。” 唐 韓愈 《送汴州監軍俱文珍序》:“有弓矢鈇鉞之權,皆國之元臣。”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孟子·離婁上篇十二》:“ 文王 當 商 命未改之時,猶然受 商 之鈇鉞以專征。”

(4).借指将軍幕府。 唐 喻凫 《秋日将歸長安留别王尚書》詩:“清晨鈇鉞内,隻獻白雲吟。”

(5).星名。《晉書·天文志上》:“參十星,一曰參伐,一曰大辰,一曰天市,一曰鈇鉞,主斬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鈇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形、本義及文化象征三個維度解析:

一、字形與結構

“鈇”從“金”部,本義指古代斬人用的斧形刑具。《說文解字》釋“鈇”為“斫莝刀”,即用于斬草的刀具,後特指刑具。

“钺”亦從“金”,甲骨文象形為長柄大斧,最初是兵器,後演化為象征軍事權力的禮器。《爾雅·釋器》稱“钺,大斧”,強調其形制與功能的特殊性。

二、本義與引申義

  1. 刑具與刑罰:

    “鈇钺”連用最早見于《漢書·武帝紀》,指代斬殺犯人的斧钺,象征法律制裁的嚴厲性。如《史記·魯仲連列傳》載“斧钺之誅”,體現其司法權威。

  2. 軍事與權柄:

    在《尚書·牧誓》中,周武王“秉钺誓師”,“钺”成為統帥軍隊的權杖标志,而“鈇钺”合稱則引申為生殺大權的代稱,如《左傳·昭公十五年》載“賜鈇钺,專征伐”。

三、文化象征與演變

先秦時期,“鈇钺”被納入禮制體系,青銅钺常見于祭祀與墓葬,兼具神權與王權雙重屬性。漢代以後,其實用功能弱化,但作為成語“斧钺湯镬”(見于《漢書·蘇武傳》)的組成部分,仍保留在語言中,喻指嚴酷刑罰。

現代漢語中,“鈇钺”主要用于曆史文獻解讀或文學創作,其語義場集中于“刑罰”“權力”等抽象概念,體現了漢字承載的古代制度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鈇钺”(fū yu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器物功能綜合理解。以下是其詳細釋義:

1.刑具與刑戮

2.權力象征

3.代指軍事機構

4.天文含義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案例或考古實物,可參考《荀子》《史記》及商周青銅器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擺放飽計便宴吵螺絲搽油抹粉淡菜遞鋪堆花頓下翻謄反正還淳鳳阙腹疾負檐管商黑姓恒裁黃金榜黃绮豢龍晖暎界分階封急口令靜存荊革衿契禁制钜構峻危炕單口講手畫匡衛鶆鸠老而不死镂象買花錢梅花石迷盹冥強披房平側窮徼權署曲聽塞盧斯野生動物保護區攝相算略夙本泝本台衮騰蹙通弊托夢頑奴文過顯融鮮少虓帥謝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