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下印绶。指辞官。 汉 刘向 《列仙传·酒家》:“屈身佐时,民用不匱,解紱晨征,莫知所萃。” 晋 陆云 《答孙显世赠》诗之九:“解紱披褐,投印怀玉。” 宋 司马光 《与吴相书》:“虽復委远机柄,均逸外藩,外藩固非息肩之处;乃至投簪解紱,啸傲 东山 , 东山 亦非高枕之地也。” 清 姚鼐 《哭鱼门》诗:“一入 崤 函 身不返,空闻解紱买江船。”
解绂(jiě f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字面指解下系印的丝带,引申为辞去官职、卸任归隐之意。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意为“解开、解除”,如《说文解字》释:“解,判也,从刀判牛角。”
原指系官印的丝带,象征官职与权位。《汉书·匈奴传》载:“授单于印绶,冠带衣裳。”绂即印绶的组成部分。
合称“解绂”,即解下印绶,表示主动辞官。
“解绂”承载古代士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价值观。如东汉张衡《归田赋》云:“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暗含解绂归田之志。
常见于描述官员因不满时局或避祸而辞官,如《后汉书·周燮传》载“解绂谢职”,反映士人的政治抉择。
西汉疏广、疏受叔侄“功遂身退”,辞官归乡,后世以“解绂”喻此风骨。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舍簪笏于百龄”,以“舍簪笏”呼应“解绂”意象,表达弃官归隐之心。
参考资料:
“解绂”是一个汉语词语,指解下系官印的丝带,即辞去官职。以下是详细解释:
“解绂”不仅指辞官行为,还蕴含士大夫阶层对功名的淡泊态度。例如《庄子》以“缨绂其心”比喻官场对心性的束缚,而“解绂”则象征摆脱这种束缚。
如需进一步了解“绂”的形制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广韵》《韵会》等古籍注音释义。
边绩鼻疮婇女侧手初测淳正打边鼓等忽儿登庸禘祀讹风風行草靡逢见付邮訽詈鬼勾当跪土地诡责合瞑鸿流化金灰簇簇徽祖瑊石娇娘截发锉藳精壮锦囊玉轴鹫台拘坼驹騋刻虐客田叩刀连战皆捷连纸满门抄斩美感縴道卿尹琼肌齐州泉壑羣衆运动渠帅森林森鲜伸舌头事关重大石礁室氏收理俗恶索郎郎韬迹委巷闻雷失箸无执详开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