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識起倒的意思、識起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識起倒的解釋

識時機,知進退。 明 無名氏 《鬧銅台》第四折:“人要喫飯馬喫草,上陣各要識起倒,當中留條寬寬路,倘若敗了我好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識起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識時機,知進退”,強調對形勢的判斷和行動分寸的把握。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指在特定情境下能夠審時度勢,懂得何時該行動、何時該退讓。例如在明代戲曲《鬧銅台》中,通過“上陣各要識起倒”的台詞,生動體現了戰場中進退策略的重要性。

  2. 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明代無名氏創作的《鬧銅台》第四折:“人要喫飯馬喫草,上陣各要識起倒,當中留條寬寬路,倘若敗了我好跑。” 此處的“識起倒”既包含戰術智慧,也暗含保全自身的生存哲學。

  3. 相關詞彙與延伸

    • 反義表達:如“不識起倒”“不知起倒”,形容缺乏判斷力、行事魯莽。
    • 語境應用:可用于批評他人不明形勢(如“這幫不識起倒的東西”),或反思自身行為(如“後悔太不識起倒”)。

該詞融合了策略性與靈活性,常見于古典文學或口語化表達中,現代多用于強調審慎決策的重要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識起倒——什麼意思?

《識起倒》是一個成語,意為“輕而易舉地辨認開始和結束”。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識”表示識别、辨認,起原本的意思是開始,倒則表示結束。

拆分部首和筆畫

《識起倒》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識:用到了心部(⺗)和言部(言),總共5個筆畫。

起:用到了走部(走)和巳部(巳),總共10個筆畫。

倒:用到了亻部(人)和到部(卩),總共7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識起倒》這個成語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漢書·公孫弘傳》中。在繁體字中,成語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識起倒》這個成語的古代寫法如下:

識:示部(⺭)+言部(言)。

起:走部(走)+己部(己)。

倒:亻部(人)+刀部(刂)+卩部(卩)。

例句

下面是一些使用《識起倒》這個成語的例句:

1. 他不用多想,就能夠識起倒那個電影的開頭和結尾。

2. 對于這種簡單的謎語,我識起倒答案來,根本不費力。

3. 這位老師給了我們一個小測試,要我們識起倒100個漢字的寫法。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識起倒》意義相近的成語有:“辨别事情開頭和結尾的人”、“一目了然”。

與《識起倒》意義相反的成語有:“摸不着頭腦”、“一頭霧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