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vernor of one or more provinces in charge of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affairs during Tang Dynasty] 古代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唐初在边境设置。后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至北宋初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成为一种荣衔
官名。 唐 初沿 北周 及 隋 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 唐 睿宗 景云 二年, 贺拔延嗣 为 凉州 都督,充 河西 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使之号。其初,仅于边地有之, 安 史 之乱后遍设于国内。一节度使统管一道或数州,总揽军、民、财政。 宋 以节度使为虚衔, 辽 金 沿置, 元 废。 唐 韩愈 《河南府同官记》:“其后由膳部郎中为 荆南 节度行军司马,遂为节度使。”《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 绍兴 年间,行在有个 关 西 延安府 人。本身是三镇节度使。”亦省称“ 节度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宣和 中復 幽州 ,乃建为 永清军 节度,以命 郭药师 。”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唐制节度观察二使不并置》:“ 唐 制节度、观察二使不并置,故节度常兼观察处置等使。 崔珙 为 凤翔 陇州 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节度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军政官职,其演变与影响贯穿唐至五代十国时期:
1. 定义与起源 节度使始设于唐朝,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授予象征权力的旌节而得名。其前身可追溯至北周及隋朝的总管、都督制度,唐高宗永徽年间出现"节度使"称谓,但正式成为官职始于711年唐睿宗任命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
2. 职权演变
3. 历史影响
4. 制度特点
该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博弈,其"外重内轻"的军事布局模式,成为后世研究边疆治理的重要案例。更多细节可参考《新唐书·兵志》及《资治通鉴》相关记载。
节度使(jié dù shǐ)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指掌握军权的地方军事长官。
节度使的拆分部首是⻪(辶),笔画为15画。
节度使一词最早来源于唐代,是唐朝设立的地方军事指挥官的官职名称。
节度使的繁体字为「節度使」。
古时候汉字写作「節度使」。
1. 李敢成为节度使后,开始牢牢掌握了军权。
2. 他被任命为一座重要城市的节度使。
节度使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多个组词,例如:
1. 节度使府:指节度使的办公所在地和居住地。
2. 节度使军:为节度使所统帅的军队。
节度使的近义词包括:
1. 起义军:指发动起义并掌握军权的军事长官。
2. 大将军:指拥有大规模军权的将军。
节度使的反义词为:
1. 监军:指监督军队的官员,无具体军事指挥权。
2. 文官:指从事行政和文化工作的官员,无军事指挥权。
扒杆本根夯货鄙蔽别悰昌容穿穴逾墙出芽生殖辞学慈雨当直诋谯第七个十字架度厄放任风宣风义贡愤垢染苟贪观笑馆丈滚海蛟豁辣辣杰客金灯经纶手荆南羁锁酒食地狱娟好静秀开口见心可望不可及扣槃扪籥连亘良姻廉角六龙车橹艩盲动主义梅月明光锦米外史谋士泙派跄跪强悍荣赐上弓勝處十二辰尸厥誓社叔度锁鼻术踏布讬宠煨芋五福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