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节度使的意思、节度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节度使的解释

[governor of one or more provinces in charge of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affairs during Tang Dynasty] 古代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唐初在边境设置。后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至北宋初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成为一种荣衔

详细解释

官名。 唐 初沿 北周 及 隋 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 唐 睿宗 景云 二年, 贺拔延嗣 为 凉州 都督,充 河西 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使之号。其初,仅于边地有之, 安 史 之乱后遍设于国内。一节度使统管一道或数州,总揽军、民、财政。 宋 以节度使为虚衔, 辽 金 沿置, 元 废。 唐 韩愈 《河南府同官记》:“其后由膳部郎中为 荆南 节度行军司马,遂为节度使。”《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 绍兴 年间,行在有个 关 西 延安府 人。本身是三镇节度使。”亦省称“ 节度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宣和 中復 幽州 ,乃建为 永清军 节度,以命 郭药师 。”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唐制节度观察二使不并置》:“ 唐 制节度、观察二使不并置,故节度常兼观察处置等使。 崔珙 为 凤翔 陇州 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节度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行政官职,其核心含义为“总揽数州军政大权的官职”。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条释义为:“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由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其职权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1. 设立初期(唐睿宗至玄宗时期)

    节度使始设于710年,主要负责边境防御,统辖边疆驻军。《中国历史大辞典》指出,早期节度使“掌总军旅,专诛杀”,具有军事指挥权与监察权,但尚未形成地方割据。

  2. 职权扩展(安史之乱后)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节度使逐步掌握辖区内“民政、财政、人事任免”等权力,形成军政合一的特殊体系。这种制度导致藩镇势力膨胀,中央集权被削弱。

  3. 宋元时期的虚衔化

    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将节度使改为荣誉虚衔,仅保留俸禄待遇。《宋史·职官志》明确记载:“节度使不预本州府事,无职掌,惟宗室及外戚元勋多除授”。至元代该官职彻底废止。

该制度对古代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其“集权与分权”的矛盾运作模式,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官僚体系演变的重要案例。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节度使制度的失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因素之一。

网络扩展解释

节度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军政官职,其演变与影响贯穿唐至五代十国时期:

1. 定义与起源 节度使始设于唐朝,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授予象征权力的旌节而得名。其前身可追溯至北周及隋朝的总管、都督制度,唐高宗永徽年间出现"节度使"称谓,但正式成为官职始于711年唐睿宗任命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

2. 职权演变

3. 历史影响

4. 制度特点

该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博弈,其"外重内轻"的军事布局模式,成为后世研究边疆治理的重要案例。更多细节可参考《新唐书·兵志》及《资治通鉴》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碧荷才吏草满囹圄程门立雪尘网除却低垂斗星贰郡分道扬镳分省根引灌输规措鬼瞰其室估算寒霙皇都箭筹藉端惊诡即政机中锦字勑牒灵祜灵秀立有间落膘路照漫理梦徵沐猱年成黏度霓旄怒叿叿扑梭梭钳语切磨砌红堆緑青堂羌曲吕让茶汝南评塞责沈卧设身食肉寝皮薯莨堂断铜沟通观全局危气威声维舟下礼香裓向望些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