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劫波的意思、劫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劫波的解釋

亦作“ 劫簸 ”。簡稱“劫”。梵語Kalpa的譯音。佛教分劫為大劫、中劫、小劫。謂世上人的壽命有增有減,每一增(人壽自十歲開始,每百歲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及一減(人壽自八萬四千歲開始,每百歲減一歲,減至十歲),各為一小劫。合一增一減為一中劫。一大劫包括“成”、“住”、“壞”、“空”四個時期,通稱“四劫”。各包括二十中劫,即一大劫包括八十中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劫波,漢語複合詞,由梵語音譯詞“劫”(kalpa)與“波”(音譯後綴)組合而成,是佛教哲學體系中的核心時間概念。該詞最早見于漢傳佛經譯本,如《大智度論》中記載“劫波者,時之極長也”,後逐漸融入漢語詞彙系統。

從佛教哲學釋義看,劫波指代宇宙循環周期中的漫長時段。據《俱舍論》記載,一個劫波包含“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完整周期約合人間1.28億年。這種時間量度體現了佛教“諸行無常”的核心教義,如《法華經》所述“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

在文學語境中,劫波常被賦予災難性隱喻。魯迅《題三義塔》詩句“度盡劫波兄弟在”,即借用佛教概念比喻戰争創傷,賦予其曆經苦難而重生的哲學意蘊。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形容重大曆史變革或生存考驗,如《現代漢語大詞典》釋義為“泛指災難、浩劫”。

網絡擴展解釋

“劫波”是佛教術語,源自梵語“Kalpa”的音譯,亦作“劫簸”,簡稱“劫”,是佛教中極為宏大的時間計量單位。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2.延伸含義

3.文化應用

如需更詳細的佛教宇宙觀或時間體系,可參考權威佛學文獻或百科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餅麨并卷簸掉慚凫企鶴持議祠宮賜環大本營大冠疊子兒豎飛豹肥頭大面諷持風評诰敕根證貢禮漢高祖寒舍鴻龍花杵花門柳戶建義攪破賈售積尺謹閑看煞快行客羸毀缭戾裡諺呂武操莽納貨平冕品系錢文橋台戚促奇門青衫懃懃球式儒彥三峨喪音三江七澤缫絲機燒犀觀火沈俊雙七俗駕縮語聽事停停當當問勞烏田紙吳王脍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