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帆和桅杆。《醒世恒言·吳衙内鄰舟赴約》:“ 賀司尹 、 吳府尹 兩邊船上,也各收拾篷檣,解纜開船。”
“篷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文學作品或曆史描述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醒世恒言》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篷樯(péng qiá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帆和船桅。通常用來形容船隻的帆和桅杆。
篷樯的拆分部首是⺈(缶)和⺆(舟),分别表示了“甕”和“船”。它的總筆畫數是15個。
篷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形容古代船隻的帆和桅杆。它是由兩個形狀相關的漢字組成,形象地描繪了帆和桅杆在船上的形狀。
在繁體字中,篷樯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篷樯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篷”字的舊時寫法為“蓬”,表示用竹、草等搭成的帆,而“樯”字的舊時寫法為“嫏”,表示船上的桅杆。
1. 船上的篷樯迎風飄揚,猶如一隻巨大的鳥兒在海面上翺翔。
2. 船夫們正在修理篷樯,以備下次的航行。
1. 篷帆:指船上的帆,用來推動船隻行進。
2. 高樯:指船上的高大桅杆。
3. 微篷:指船上的小型帆。
近義詞:帆樯、篷杆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