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記丑言辯的意思、記丑言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記丑言辯的解釋

謂所記怪異,所言辯給。 清 魏源 《書<宋名臣言行錄>後》:“而 文達 ( 紀昀 )方以記丑言辯屍重名,餘恐耳食者流,或眩其信仰前哲之心而靡從之,則是益重 文達 過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記丑言辯"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現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語境,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面釋義


二、引申義與用法

此成語強調一種混淆黑白的僞善行為,常見于批判性語境:

  1. 批判僞飾:揭露表面善辯實則包庇惡行的虛僞态度。
  2. 警示作用:提醒人們警惕言辭華麗卻颠倒是非之人。

    例:《荀子·非相》雲:“記丑而博,言辯而逆”,意指記載惡行卻誇誇其談,言辭雄辯卻違背正道(中華書局《荀子譯注》2014年版)。


三、文獻溯源

核心出處為戰國思想家荀子的著作:

《荀子·非相》:

“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夫是之謂兼術。記丑而博,言辯而逆,行辟而堅,飾非而好。”

此處以“記丑言辯”與“飾非而好”并列,批判以詭辯粉飾惡行的行為(參考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荀子集解》)。


四、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收錄該詞條,釋義為“記惡事而巧為辯說”。
  2. 《古漢語成語詞典》(中華書局):強調其“混淆是非”的貶義色彩。
  3. 《荀子譯注》(方勇譯,中華書局):對《非相》篇的注解明确闡釋其哲學批判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記丑言辯”是一個較為冷僻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記丑
    指記錄怪異、不合常理之事。這裡的“丑”并非現代漢語中“丑陋”之意,而是古漢語中表示“怪異”“不尋常”的含義。

  2. 言辯
    指言辭辯給,即口才敏捷、善于辯論,但隱含“浮誇”“巧言”的貶義色彩。如清代魏源在《書<宋名臣言行錄>後》中批評紀昀(紀文達)“以記丑言辯屍重名”,即指責他通過記載怪談和巧言獲得虛名。

二、用法與出處

該成語出自清代學者魏源的著作,常用于批評兩類行為:

例如對紀昀的批評,暗指其學術或著作中存在追求獵奇、華而不實的傾向。

三、現代適用性

此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或文史研究領域。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嘩衆取寵”“華而不實”等更通俗的詞語。學習時需注意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丑”“辯”的古義。

别人正在浏覽...

闆蕩本主兒車水馬龍春風夏雨慈雨道簪都總管防旱房親繙譯風響封租扞制高銳格號管制古恨果報古詩源寒鴈橫私禾心圜魄見膽缣纩襟懷磊落金口玉音斤然扃關君子國看出快快寬空餽賜媿畏了望練帛美新孟嘗君門阃面謾腹诽明保謀臣猛将木蕖跑步翩蹮悄冥冥清凓三上五落省啬柿蒂識舉思鲈脍算命速碌碌天容尾大難掉僞飾下色協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