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門梱 ”。門檻。《詩·鄭風·豐》“俟我乎堂兮” 漢 鄭玄 箋:“堂當為棖。棖,門梱上木近邊者。”《宋書·禮志二》:“今朝士詣三公,尚書丞、郎詣令、僕射、尚書,并門外下車,履,度門閫乃納屐。”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足履門閫,火坑成池,清瀾澄鑒,蓮花彌漫。”《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因是走得路多了,覺得肢體倦怠,暫歇在門閫石上坐着。”
“門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門檻,即門框下端的橫木或石條,是連接室内外的過渡部分。在比喻層面,它象征學問、技藝、境界等的起點或界限。
本義
源自古代建築中的門檻,是進出房屋的必經之處,具有分隔内外空間的功能。例如《南史》中“送迎不越阃”即強調不跨越門檻的禮儀規範。
引申義
擴展用法
古代文獻中,“阃”也特指城門或軍事管轄範圍。如《史記》提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指城門内的區域由君主管理,而“阃外”則指軍事将領的職責範圍。
“阃”單獨使用時,還可指代城郭、要塞,或引申為軍事指揮權(如“阃外之寄”)。其核心意象始終圍繞“界限”與“過渡”展開。
門阃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門的檻或者門口。在日常生活中,門阃常用來比喻開始或者轉折的關鍵點。
門阃拆分為兩個部首:門(mén)和阜(fù)。門的筆畫數為3,阜的筆畫數為8。
門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巷伯》中:“五鬥食,一畝稼。門阃與之。”繁體字為「門閈」。
在古代,門阃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可以看到,門阃的古代寫法為「門關」。
1. 春節是我們家族的重要的門阃節日,我們都會齊聚一堂共度團圓時光。
2. 他從小就跨越了貧窮的門阃,通過努力獲得了成功。
1. 門檻(mén kǎn):門階、門口的石頭或者木頭橫木。
2. 阈值(yù zhí):比喻某種狀态或者進入某個階段的臨界點。
門檻、門口、門檐、門庭
門内、門内側、門内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