闆蕩的意思、闆蕩的詳細解釋
闆蕩的解釋
[turbulence] 《詩·大雅》有《闆》、《蕩》兩篇,都是寫的當時政治黑暗,政局動亂。後用指政局混亂、社會動蕩
疾風知勁草,闆蕩識忠臣
詳細解釋
《闆》、《蕩》都是《詩·大雅》中譏刺 周厲王 無道而導緻國家敗壞、社會動亂的詩篇。後因以指政局混亂或社會動蕩。 南朝 宋 謝靈運 《拟魏太子<邺中集>·王粲》詩:“ 幽 厲 昔崩亂, 桓 靈 今闆蕩。” 唐太宗 《賜蕭瑀》詩:“疾風知勁草,闆蕩識誠臣。” 宋 嶽飛 《五嶽祠盟記》:“自中原闆蕩,夷狄交侵,餘發憤 河 朔 ,起自 相臺 ,總髮從軍,歷二百餘戰。” 清 黃遵憲 《三哀詩》:“士生闆蕩朝,非氣莫能濟;國家有妖孽,尤貴養正氣。” 董6*必6*武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緬懷先烈奮鬥的艱辛,眷念中原闆蕩的沉痛,吾人紀念辛亥革命,吾人驅逐 日 寇到 鴨綠江 東之心将更堅強千百倍!”
詞語分解
- 闆的解釋 闆 (⑥闆) ǎ 成片的較硬的物體:案闆。闆子。木闆。闆上釘釘。 诏書:诏闆。 演奏民族音樂或戲曲時打節拍的樂器,又指歌唱的節奏:檀闆。鼓闆。一字一闆。荒腔走闆。 不靈活,少變化:死闆。呆闆。 硬得像闆子似的:闆結。 見“老”字“老闆”。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蕩的解釋 蕩 (蕩) à 清除,弄光:蕩平。掃蕩。蕩除。傾家蕩産。 洗滌:洗蕩。滌蕩。蕩口(漱口)。 搖動:搖蕩。蕩漾。蕩槳。 行為不檢,不受約束:蕩逸。放蕩。浪蕩。蕩子。蕩6*婦。狂蕩。蕩檢逾閑。 四處走動:遊蕩。逛蕩。 廣大平坦的樣子:浩蕩。 淺水湖:蘆花蕩。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闆蕩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闆蕩"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現多用于書面語,形容社會動蕩、政局混亂、民不聊生的亂世景象。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字義分解與詞源
- 闆: 本義指築牆用的夾闆,引申為“闆結”、“僵化”、“難以變動”之意。在此成語中,取其“法度敗壞”、“綱紀廢弛”的引申義,形容社會秩序崩壞。
- 蕩: 本義指水搖動、動蕩,引申為“動亂”、“不安定”、“混亂”。在此成語中,直接指社會的劇烈動蕩不安。
- 詞源: “闆蕩”一詞直接來源于《詩經·大雅》中的兩篇詩歌的篇名:《闆》與《蕩》。
二、 典故出處與原始含義
- 《詩經·大雅·闆》: 據《毛詩序》解釋,此詩是凡伯(周厲王時的卿士)為諷刺周厲王昏庸無道、政治敗壞而作。詩中充滿了對君王倒行逆施、國事日非的憂慮和勸谏。
- 《詩經·大雅·蕩》: 《毛詩序》認為此詩是召穆公(周厲王時的卿士)傷周室大壞而作。詩中假托周文王慨歎殷纣王無道亡國之事,實則影射和警告當朝統治者(周厲王),揭示其暴虐統治導緻的社會動蕩和危機。
- 原始含義: 由于《闆》和《蕩》這兩首詩都創作于西周王朝衰微、周厲王暴虐統治導緻社會大動蕩的時期,内容均深刻反映了當時政治黑暗、社會混亂、民生凋敝的景象。因此,後人将這兩篇詩的篇名連用,組成“闆蕩”一詞,特指政局混亂、社會動蕩不安的時代。
三、 現代含義與用法
- 核心含義: 形容國家政治混亂、社會秩序崩潰、局勢動蕩不安的時期。常與“識忠臣”(在動亂中才能識别出真正的忠臣)連用,構成“闆蕩識忠臣”或“闆蕩識誠臣”的經典表述,強調在危難時刻才能考驗人的忠誠與節操。
- 引申義: 也可泛指任何領域、任何層面出現的劇烈動蕩、混亂無序的狀态。
- 詞性: 通常作為名詞使用,指代動蕩的時期或狀态。
- 語體色彩: 書面語色彩濃厚,具有莊重、凝練的特點,常用于曆史評論、政論文章或文學作品中描述重大曆史轉折或社會危機時期。例如:“在那闆蕩之際,無數仁人志士挺身而出。”
四、 權威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 對“闆蕩”的解釋為:“《闆》、《蕩》都是《詩·大雅》篇名,諷刺周厲王無道,後用以指政局混亂,社會動蕩不安。”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解釋為:“〈書〉名 《詩經·大雅》有《闆》《蕩》兩篇,都是諷刺周厲王無道、國家動亂、人民受苦的。後來用‘闆蕩’指政局混亂,社會動蕩不安:闆蕩識忠臣。”
“闆蕩”一詞,源于《詩經·大雅》中的《闆》與《蕩》兩篇詩歌,因其深刻揭露了周厲王統治下的社會黑暗與動蕩,後世遂以“闆蕩”專指國家政治混亂、社會秩序崩潰、局勢劇烈動蕩不安的亂世。它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底蘊和強烈書面語色彩的詞彙,常用于描述曆史轉折點或社會危機時期的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闆蕩”是一個源自古典文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曆史背景緊密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
出處
該詞源自《詩經·大雅》中的《闆》和《蕩》兩篇詩,均為諷刺周厲王暴政導緻國家混亂、民生疾苦的作品。
- 《闆》為凡伯所作,批評厲王昏庸;
- 《蕩》為召穆公所作,哀歎周王室衰敗。
-
本義
原指政局混亂、社會動蕩,特指因統治者失德引發的國家危機。例如:“中國既闆蕩,骨肉安可保”(唐·古之奇)。
二、引申與用法
-
引申義
後擴展為泛指任何時期的政治黑暗或大規模社會動亂,如南宋嶽飛在《五嶽祠盟記》中寫“自中原闆蕩,夷狄交侵”,描述金人入侵後的亂局。
-
常見搭配
- 與“疾風知勁草”連用,強調動蕩中考驗忠誠,如唐太宗詩句“疾風知勁草,闆蕩識誠臣”。
- 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叙述,如“南北宋之際,天下闆蕩,民不聊生”。
三、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仍用于形容重大危機或混亂局勢,但多具文學色彩,常見于曆史評論、政論文章等語境。例如:“經濟危機下,企業面臨闆蕩之局。”
總結
“闆蕩”通過《詩經》典故,從具體曆史事件演變為象征性詞彙,既承載文化記憶,也體現語言對政治現實的凝練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叆叇便章辯智赤鐵主義垂業鞑鞑裡跌翻地上天宮兜兜讀書筆記二苑瓜練假謗家教降壓浃月井鲋戟枝決筴慨恨開樽懇笃框定拉家帶口糧胥倫貫麥紙媚氣麽陋門牆末品内傳鵬鳥撲曲谸芊錢義橋梁清禁傾炫衾襚棄世驅傷人頭畜鳴日中必昃撒花上下和合善群燒尾聲伎兒矢口狡賴師說霜節天男調和鼎鼐鐵心木腸頭甲僞説狹縫下壤洗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