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袋子與箱籠。古代讀書人多用以裝書籍文稿。 唐 柳宗元 《與友人論為文書》:“間聞足下欲觀僕文章,退發囊笥,編其蕪穢,心悸氣動。”《新唐書·蕭廪傳》:“書成不可露齎,必貯以囊笥。”
“囊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囊笥”指袋子與箱籠,是古代讀書人用來存放書籍、文稿的容器。其中:
該詞多見于唐代文獻,例如:
該詞現已罕用,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用于體現古代文人的書寫與藏書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柳河東集》《新唐書》等典籍。
囊笥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盛物的容器”,通常指的是箱子或櫃子。
囊笥的部首是竹(⺮),其拆分部首為“囗”(囗囗),拆分筆畫為12畫。具體的拆分結構為:囗 亠冂土⺅⺝丨
囊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是指用來盛放衣物、貴重物品的容器。在古代,囊笥常見于宮廷、貴族家庭以及高級官員等人物的住所。
繁體字的“囊笥”是囊囮〡。
在古代,寫“囊”的漢字有多種寫法,如今的标準寫法是“囗”, 古時還有諸如“⺮(竹)”、“⺷(罒)”等寫法。而寫“笥”的漢字古時有“⺖(⺈、⺙、⺛)”等寫法。
1. 這個小囊笥非常精緻,可以用來裝飾書房。
2. 她打開囊笥,取出了藏在裡面的珠寶。
1. 囊盛: 意為“把物品裝入囊内”。
2. 囊括: 意為“完全包含或包圍”。
1. 袋子:表示一種裝物品的袋狀物。
2. 匣子:指一種盛物的小箱子。
1. 密封:指将物品封閉或關閉。
2. 空虛:表示沒有被充實或填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