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步。 唐 沉亞之 《馮燕傳》:“ 嬰 還,妻開戶納 嬰 。以裾蔽 燕 。 燕 卑蹐步就蔽,轉匿戶扇後。”
“蹐步”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境中,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典文獻中解析:
單字釋義
合成詞義
“蹐步”合指小步行走,步履謹慎,常用來形容人因畏懼、謙卑或環境限制而不敢邁大步的狀态。例如古文中描述身處險境或面對尊長時的恭敬姿态。
相關成語
與“蹐”相關的成語如“蹐地局天”(出自韓愈《原人》),比喻處境窘迫、行動受限,可輔助理解“蹐步”中隱含的拘謹感。
現代使用提示:該詞現今極少出現在口語或一般文本中,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修辭場合。若需表達類似含義,現代漢語更常用“小步前行”“謹小慎微”等表述。
蹐步(jí bù)是一個漢語詞語,指行走時腳步遲緩、遲疑不前的樣子。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行走時稍微有些不穩定或猶豫的态度。
蹐字由「⻊」(足)和「竟」(底部)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共有17個筆畫。
蹐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論語·裡仁》:“溫敬笃行,蹇(jiǎn)蹐(jí)匪躬(gōng)自專”中的蹐。《爾雅·釋诂》中解釋蹐為“遲也,閑也”。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用來形容行走時的一種動作姿态。
蹐字的繁體為「蹠」。
古代的蹐字寫作「蹠」,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部是「止」,下部是「面」,表示腳底與地面接觸。這種寫法也在一些古代文獻和碑刻中可以找到。
以下是一些使用蹐步一詞的例句:
與蹐步相關的詞語有:蹒跚(pán shān)、跛行(bǐ xíng)、舉步維艱(jǔ bù wéi jiān)。
與蹐步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遲疑(chí yí)、遲緩(chí huǎn)、躊躇(chóu chú)。
與蹐步相反的詞語有:輕快(qīng kuài)、敏捷(mǐn jié)、自如(zì r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