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鑿眼的竹子。喻糊塗,不明事理。《水浒傳》第四回:“好個囫圇竹的長老!”
“囫囵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該詞字面指未鑿眼的竹子,比喻糊塗、不明事理的狀态。部分解釋也引申為學習或理解不全面、不深入,如同空心的竹筐缺乏實質内容。
總結來看,“囫囵竹”核心含義指向思維或認知的模糊性,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側重“糊塗”還是“淺學”之義。
《囫囵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意思是指沒有經過分析、整理,一切都按照原樣,整體地接收、言傳和傳播。
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為:
部首:⺮(竹部)
筆畫:16畫
《囫囵竹》一詞的來源是出自《莊子·齊物論》:“夫物困于誅與生,固相奪也。是故積善成德也,積不善,雖小至囫囵之竹。”意即物質的存在與生成彼此相互奪取,所以積累善行而成就德行是非常重要的,而積累惡行即使微小如囫囵竹也會産生負面影響。
在繁體字中,囫囵竹的寫法為「囫圇竹」。
古時候漢字寫法可以寫作「囫圇竹」、「囫嵐竹」等。
以下是一些關于《囫囵竹》的例句:
1. 他收到的資訊和知識都是囫囵竹式的,沒有經過篩選和整理。
2. 這篇報道完全是囫囵竹式的轉述,沒有獨立的觀點和分析。
3. 老師要求我們吸收知識時不要囫囵竹式地接受,而是要理性思考和探索。
與《囫囵竹》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
囫囵吞棗、囫囵吞棗、囫囵半片、囫囵接收。
其近義詞包括:
片面接收、泛泛而論、不加甄别。
反義詞包括:
挑揀選取、精挑細選、慢慢品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