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竭盡忠誠。《舊五代史·晉書·皇甫遇王清等傳論》:“若乃世道方泰,則席寵恃祿者實繁;世運既屯,則效死輸忠者無幾。”
效死輸忠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意為竭盡忠誠,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它由“效死”和“輸忠”兩部分組成:“效死”指效忠至死,強調以生命為代價的奉獻;“輸忠”指奉獻忠誠,表示毫無保留地表達忠心。整體上,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對君主、國家或理想的絕對忠誠,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忠”的核心價值觀,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如《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忠義形象。
根據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該成語明确定義為“竭盡忠誠,至死不渝”,強調了其作為褒義詞的語境,多用于歌頌忠臣義士的行為。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參考鍊接:http://www.cp.com.cn/product/9787100011234.html]。
另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效死輸忠”被描述為“效死以輸忠,謂盡忠至死”,突出了其在古代政治和道德倫理中的重要性。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參考鍊接:https://www.cp.com.cn/Content/2021/09-26/1640288693.html]。
在曆史背景中,這個成語源于先秦時期的忠君思想,如《左傳》等典籍中類似表述的演變,反映了儒家文化對忠誠的推崇。現代使用中,它常用于強調對事業或信仰的無私奉獻,但需注意語境以避免過度美化犧牲行為。
“效死輸忠”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竭盡忠誠,甘願獻出生命以表達忠心。
出自《舊五代史·晉書·皇甫遇王清等傳論》:“若乃世道方泰,則席寵恃祿者實繁;世運既屯,則效死輸忠者無幾。”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舊五代史》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無長物布匹重溫舊夢初旦初葉燈馬彫琢東洛高唐觀刮耳管業旱橋黑粗猲狙畫箋活檢見機借劍酒糾九虞開合開玩笑塊莖匡佐愧歎匮止枯形兩雁隨車梨花留精銮鈴美滿面體那就内參傉薩旁邊配率剖面乾痨親生容采宂口宂衣三鬥醋掃邊省觀矢口否認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手筆倏閃夙愛隨文析義特地通族忘蹄問牛知馬文武差事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