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膚廓的意思、膚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膚廓的解釋

謂文辭空泛而不切實際。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四》:“ 宋 末文格猥瑣, 元 末文格纖穠,三 楊 以後流為臺閣之體,日就膚廓。”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然其精神,則毅然起叩古人所未知,研索天然,不肯止於膚廓。” 朱慶潤 《杜甫叙論》第四章:“後人認為 明 七子的詩摹仿盛 唐 ,是假 唐 詩,是枵響,是膚廓,其實盛 唐 詩中不是沒有枵響和膚廓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膚廓”是一個書面用語,其含義及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fū kuò,指内容空洞浮泛、不切合實際,多用于形容文辭或言論缺乏實質性内容。例如:“明七子的詩摹仿盛唐,卻因過于膚廓被後人诟病。”


二、字義拆解

    • 本義為“皮膚”,引申為“表面、膚淺”,如“膚淺”“體無完膚”。
    • 可表示“空闊”(如“寥廓”)、“清除”(如“廓清”)或“物體的周圍”(如“輪廓”)。

二字結合後,“膚廓”強調内容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與實際關聯。


三、引證與使用

  1. 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批評明代台閣體文風“日就膚廓”,指其逐漸流于空泛。
  2. 魯迅在《科學史教篇》中提到“不肯止於膚廓”,強調學術研究需深入而非浮于表面。
  3. 現代用法多指文學、言論等形式華麗但空洞的現象,如“文章雖辭藻堆砌,卻膚廓無物”。

四、相關辨析

該詞常見于文學批評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如文風、觀點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膚廓(fū kuò)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膚(fū)和廓(kuò)。 膚(fū)是一個由四筆組成的字,它的部首是“⺝”,讀音為fū。膚指的是人的皮膚,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表面。 廓(kuò)是一個由七筆組成的字,它的部首是“⺆”,讀音為kuò。廓可以表示物體的形狀、邊界或界限。 膚廓(fū ku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和演變。在繁體字中,膚廓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膚廓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由于篇幅有限,無法一一列舉。然而,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膚廓是一個古老而重要的漢字。 以下是一個例句:“我們應該保護好我們的膚廓,注意防曬。” 與膚廓相關的詞語有很多,例如膚淺、膚色、外廓等。這些詞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膚廓這個詞語。 至于膚廓的反義詞,可能并沒有一個明确的對立詞。因為膚廓是指物體的外表或邊界,它的反義詞可能會依據具體語境而有所不同。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需更多信息,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