赙祭的意思、赙祭的詳細解釋
赙祭的解釋
謂贈送財物以祭死者。 漢 王充 《論衡·薄葬》:“儒家不從,以為死人無知,不能為鬼,然而賻祭備物者,示不負死以觀生也。”《後漢書·馮勤傳》:“人臣放逐受誅,雖復追加賞賜賻祭,不足以償不訾之身。” 明 劉球 《哀朱員外詩序》:“其備賻祭會哭其門,哀其不幸。”
詞語分解
- 赙的解釋 赙 (賻) ù 拿錢財幫助别人辦理喪事:赙金。赙儀。赙贈。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祭的解釋 祭 ì 對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儀式:祭奠。祭禮。祭靈。祭典。祭掃。 供奉鬼神或祖先:祭祖。祭天。祭祀。祭竈。 使用(法寶):祭起一件法寶。 祭 à 姓。 筆畫數:; 部首:示;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赙祭”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中的一種儀式,結合物質資助與精神悼念的雙重意義,具體含義可歸納如下:
-
基本定義
赙祭(fù jì)指在喪葬過程中,親友向逝者家屬贈送財物以協助辦理喪事,并參與祭祀活動。該詞由“赙”(資助財物)和“祭”(祭祀)兩部分組成,既包含物質支持,也包含儀式性的悼念行為。
-
儀式内容
根據文獻記載,赙祭通常在逝者下葬後舉行,包括獻祭供品、誦讀祭文、焚香祭拜等環節。漢代王充《論衡·薄葬》提到“赙祭備物”,表明古代通過備齊祭品表達對逝者的尊重,同時也以此安撫家屬。
-
社會意義
- 物質層面:古代喪葬耗費較大,親友通過贈送財物(如金錢、布帛等)幫助家屬承擔喪葬費用。
- 精神層面:儀式本身強化了生者對逝者的追思,也傳遞了儒家“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念。
-
與其他祭祀的區别
需注意與“禘祭”(帝王宗廟大祭)、“墦祭”(掃墓祭祖)等概念區分。赙祭的核心在于喪葬階段的資助與悼念,而非常規節日祭祀或宗廟儀式。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記載和民俗研究,但部分資料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禮記》《儀禮》等典籍獲取更嚴謹的文獻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赙祭,又稱為“負祭”,是中國古代祭祀儀式中的一種形式。下面是關于赙祭的一些基本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赙祭的拆分部首是貝字旁和示字旁,共有13畫。
來源
赙祭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地官》中,作為一種祭祀禮儀的形式。赙指的是輔助禮品,祭祀時陪祀的貢品。
繁體
在繁體字中,赙祭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赙祭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拆分部首和筆畫也相同。
例句
1. 他們在祖先的墳墓前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赙祭儀式。
2. 根據傳統習俗,赙祭中的禮品必須非常珍貴。
組詞
- 赙品:指作為陪祀的貢品。
- 赙金:用作祭祀的金銀財物。
近義詞
- 貢品:指用于祭祀或獻禮的物品。
反義詞
- 進貢:指向高級權力或貴族獻上禮品或貢品。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