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榷稅的意思、榷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榷稅的解釋

征稅。 明 張居正 《贈水部周漢浦榷竣還朝序》:“ 荊州 榷稅,視他處最少。” 清 周亮工 《壽汪生伯六十序》:“細民千裡貿易,利止錙銖,比加榷稅,苦不聊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榷稅”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榷稅(què shuì)指國家通過專營或專賣制度對特定商品征收的稅賦,屬于古代重要的財政收入形式。該詞由“榷”(專營、專賣)和“稅”(國家強制征收的財源)組成,強調國家對特定經濟領域的壟斷性稅收權力。

二、詞源與曆史背景

  1. “榷”的本意
    原指架在水上的木橋,引申為“專營、專賣”,即國家壟斷某些商品的生産和銷售權,如鹽、茶、酒等。例如唐代的“榷鹽制度”、宋代的“榷酒”均屬此類。

  2. 曆史應用
    榷稅在明清時期尤為常見。如明代張居正曾提到“荊州榷稅,視他處最少”(荊州地區征稅較少),清代文獻則記載了民衆因榷稅負擔過重而“苦不聊生”的情況。

三、相關術語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財政、經濟類文獻,描述國家稅收政策或專營制度。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壟斷性經濟行為的讨論。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制度或案例分析,可參考古籍或經濟史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榷稅的意思

榷稅是一個漢字詞語,指代古代中國用于管理和征收進出口商稅的制度。具體來說,榷指由國家授權的港口或集市,稅指對商品征收的稅收。榷稅制度能夠有效地監管商業活動,維持國家財政收入以及對海外貿易進行管理。

拆分部首和筆畫

榷稅的主要部首是|木|,筆畫為12畫。

來源

榷稅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字典中,可以追溯至古代漢族的創制。榷字原本是指港口、集市,後來逐漸演變為表示商稅的意義。稅字則是指國家對民衆財産征收的一種制度。兩個字合并後,形成了榷稅這個詞。

繁體

繁體字“榷稅”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榷稅的“榷”字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可能使用象形的“枼”形代替現代的“榷”形。

例句

1. 古代的榷稅制度在管理和征收商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 商人們為了能夠順利暢通地交易,必須在榷稅規定的地點繳納相應的稅收。

組詞

榷貨(指在中國港口經營貿易的商人)

榷場(指設立榷場的地方)

榷商(指經營貿易的商人)

近義詞

征稅、稅收

反義詞

免稅、減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