觕疏的意思、觕疏的詳細解釋
觕疏的解釋
粗疏,不細心。 清 錢大昕 《廿二史考異·隋書二》:“後之八十卷,皆史臣觕疏之失。 唐 宋 而後,志藝文者,重復益甚矣。” 清 葉廷琯 《吹網錄·讀書敏求記校本》:“疑 趙氏 所刊乃初稿,而非定本。中脫文譌字,或由傳寫觕疏。”
詞語分解
- 觕的解釋 觕 ū 同“粗”。 筆畫數:; 部首:角; 筆順編號:
- 疏的解釋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暢:疏導。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義疏財。 事物間距離大,空隙大,與“密”相對:疏密。疏松。疏朗。疏曠。疏闊。疏落(?)。稀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不親密,關系遠
網絡擴展解釋
“觕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一、詞義解析
-
字面構成
- 觕:同“粗”,指粗糙、不精細()。
- 疏:本義為“疏通”,引申為“疏漏、不細緻”,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疏,通也”,後衍生出“忽略、粗心”的含義()。
-
整體含義
“觕疏”指粗疏、不細心,常用于描述文獻整理、學術研究中的疏漏或草率态度。例如:
- 清代錢大昕評《隋書》時提到“史臣觕疏之失”,即指編纂者對細節處理不夠嚴謹()。
- 葉廷琯在《吹網錄》中質疑古籍傳抄中的“脫文譌字”可能因“傳寫觕疏”所緻()。
二、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籍校勘、學術批評領域,強調對細節的忽視或考據不嚴謹。例如:
- 文獻版本問題:“疑趙氏所刊乃初稿,而非定本”()。
- 學術著作評價:“唐宋而後,志藝文者,重復益甚矣”()。
三、補充說明
“疏”的深層演變:從“疏通”到“疏遠”“粗疏”,體現了詞義由具體動作向抽象狀态的擴展()。而“觕”作為“粗”的異體字,進一步強化了“不精細”的含義。
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獻研究或曆史考據類文本。如需進一步了解“疏”的詳細字義,可參考《說文解字》或漢代許慎的相關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觕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形容粗暴、粗魯或笨拙的樣子。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角」和「署」,筆畫有13畫。
《觕疏》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古代文獻中很少有直接記載。據推測,「觕」可能與「粗」有關,形容了物體外表粗糙的樣貌,「疏」則指稀疏、不密集。将這兩個意義相近的詞結合,意為粗糙、稀疏的樣子。
在繁體漢字中,「觕疏」的寫法相對簡單,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的确因時代的演變而有所改變,但對于「觕疏」一詞來說,沒有特别突出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的言辭觕疏,給人留下了很壞的印象。
2. 這幅畫的線條觕疏不堪,缺乏美感。
關于「觕疏」的組詞,可以使用「觕疏笨拙」或「精細細膩」等詞語。近義詞可以使用「粗魯」「粗俗」「粗野」等,而反義詞則可以使用「細膩」「精美」「巧妙」。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