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鹽的意思、并鹽的詳細解釋
并鹽的解釋
山西省 北部所産土鹽,古稱并鹽,一名河東鹽。
詞語分解
- 并的解釋 并 ì 合在一起:并攏。合并。兼并。 一齊,平排着:并駕齊驅。并重(恘 )。并行(妌 )。 連詞,表平列或進一層:并且。 用在否定詞前,加強否定的語氣,表不像預料的那樣:并不容易。 并 ī 中國山西
- 鹽的解釋 鹽 (鹽) á 無機化合物,一種有鹹味的無色或白色結晶體,成分是氯化鈉,用來制造染料、玻璃、肥皂等,亦是重要的調味劑和防腐劑(有“海鹽”、“池鹽”、“井鹽”、“岩鹽”等種類):鹽巴。鹽鹵。鹽分(坣 )
專業解析
并鹽是漢語中一個古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并鹽”指古代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帶)所産的食鹽。其中“并”為并州的簡稱,“鹽”即食鹽。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天官·鹽人》,記載周代設立“鹽人”官職管理各地貢鹽,并州鹽屬其中之一。其特點是顆粒粗大、色澤微青,因質地純淨曾被列為貢品。
二、曆史與文化背景
- 地理淵源:并州地處内陸,鹽産自地下鹽礦或鹽湖(如解池),不同于海鹽,故《漢書·地理志》稱“并州有鹽官,掌鹽政”。
- 經濟地位:唐代并鹽通過“鹽鐵專營”供給北方諸州,杜甫《鹽井》詩“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即描述其生産場景。
- 語義演變:宋以後因鹽政改革,“并鹽”一詞逐漸被“河東鹽”“解鹽”等取代,明清文獻中已罕見使用。
三、現代認知與消亡原因
現代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将其标注為曆史詞,因并州行政區劃消失(清代撤并州府)及鹽業統稱規範化,該詞退出日常使用,僅存于古籍與方言研究。例如《晉語研究》指出,山西部分地區仍保留“并鹽”的古語殘留,但多作“土鹽”或“礦鹽”泛稱。
參見:
- 《周禮·天官·鹽人》(中華書局點校本)
- 班固《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
- 錢穆《國史大綱》論唐代鹽政
- 《漢語大詞典》第7冊“并”字條
網絡擴展解釋
“并鹽”是一個曆史地理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山西省北部地區出産的土鹽,古代稱為“并鹽”,又名“河東鹽”。該名稱與山西古稱“并州”相關(并州為古代九州之一,涵蓋今山西太原、大同等地)。
二、發音與用字
- 拼音:bìng yán(“并”讀第四聲,非第一聲)。
- “并”字含義:此處為地名簡稱,非“合并”“并列”等常見義項。
三、曆史背景
- 生産背景:屬于土鹽(通過蒸發淺層地下水或鹽湖鹵水制成的粗鹽),古代山西北部因地質條件適合土鹽生産,形成特色鹽業。
- 文獻記載:西夏時期已有“并鹽”作為鹽産類型的記錄,與池鹽、礦鹽并列。
四、相關擴展
- 河東鹽:即山西運城鹽池所産的池鹽,與“并鹽”存在地理或品類上的關聯。
- 現代情況:隨着工業化制鹽發展,土鹽生産已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參考資料
綜合自、5、7、8等,更多曆史細節可查閱地方志或鹽業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嘲弄成仿吾洞中飯糗茹草副貳撫手格日詭誕過剛鼓史黑尾鴻雪蹤簧蠱揮散講山将攝将相檢實剿蕩濟拔蠽蟟唧咕禁忌金淘沙揀蓮唱煉度亮瞪瞪梨眉艾發論帖噜蘇毛竅眉耈幪巾明樓抛臉牆合潛文前楹齊後情深義厚秦昭盟夷勸儆穣穣認軍旗軟和和僧王社會實踐審禮衰德撕攞松阡俗鄙孫竹夙願投轄推捱委泊相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