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夹膝的意思、夹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夹膝的解释

暑时置床席间,以憩手足的消暑器。呈笼状,用竹或金属制成。 唐 温庭筠 《晚坐寄友人》诗:“晓梦未离金夹膝,早寒先到石屏风。” 唐 常理 《古别离》诗:“粟鈿金夹膝,花错玉搔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嚶嚀一声,大小婢媪,奔入满侧,移金椅牀,置双夹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夹膝"是中国古代家具中的一种小型承置器具,特指置于坐榻或床榻旁、高度约与人膝齐平的小型家具。其名称源于其摆放位置和使用方式,具体解析如下:

一、字义溯源与基本定义 "夹"字本义为"从两旁相持",引申为"靠近";"膝"即人体膝盖部位。"夹膝"合称,指一种可夹靠于膝旁的小型家具。其核心功能是供人坐卧时随手承放书卷、茶具、文具等轻便物件,形制小巧便携,常见于文人书房或卧榻之侧。古时亦称"榻几"或"靠几"。

二、形制与功能特征

  1. 尺寸与结构:通常长一尺左右(约30厘米),宽高适中,可横置于榻上。主体为竹木材质,分有屉、无屉两种,带屉者可储物。
  2. 使用场景:明清文人常将其置于膝旁,用于阅读时搁书、书写时承纸(如《长物志》载:"置榻上侧坐靠肘…或置熏炉、香盒")。
  3. 文化意涵:作为文房雅器,体现古代"几案随形"的生活美学,常见于绘画如《十八学士图》中人物膝旁的承具。

三、文献考据与历史记载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六》明确记载:"以怪树天生屈曲若环带半缠者为之,横生三足,置之榻上,倚手顿颡可卧…谓之'靠几',亦曰'夹膝'。"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亦提及江南工匠制作"竹夹膝"的技艺,印证其材质多样性。

四、现代学术界定 据《中国古典家具辞典》(胡德生著),夹膝归类为"榻上小几",强调其"低矮便携""辅助起居"的特性,区别于正式桌案。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紫檀夹膝实物,高仅15厘米,长35厘米,侧面印证文献描述。

"夹膝"是伴随中国唐宋以来高坐具发展而兴起的辅助性家具,其命名直指功能场景(夹靠膝侧),反映了古代起居方式的精细化,亦成为探究传统生活美学的物质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夹膝”是古代用于夏季消暑的器具,主要放置在床席间供人憩息手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用途
    夹膝是一种笼状消暑器,材质多为竹制或金属制成,用于暑天放置在床榻、席间,供人搁置手脚以缓解炎热。

  2. 历史与文献记载

    • 唐代已有相关记录,如陆龟蒙的《以竹夹膝寄赠袭美》诗,表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
    • 温庭筠《晚坐寄友人》提到“金夹膝”,常理《古别离》描述“粟鈿金夹膝”,说明其在文人生活中的使用场景。
    •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宫梦弼》中也提到“双夹膝”,可见其延续至后期。
  3. 结构与功能特点
    夹膝呈镂空笼状设计,便于透气散热,通常置于床榻或坐席旁,既能承托肢体,又兼具装饰性,常见于贵族或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中。

总结来看,“夹膝”是古代消暑器具的代表之一,兼具实用性与工艺价值,并在文学作品中成为描绘生活细节的重要意象。

别人正在浏览...

闇丁宝翰踣跌不识抬举布素敞声传甘刍藳楚謡銼荐丹颈擣毁祷雨登山屐咄骂方音攻道犷兽行同狗豨含吐恒娥弘旷怀柔祸辱尖担监国寖疎军司欬唾克家子连璐犂壁林树流陨盲妹没搭撒明心见性磨戛木錧木主槃曲牵丝戏倾柯卫足清羸青堂清堂穷俭七起如花美眷殊指俗谈陶相踢跶题句停停铜鱼符韦经微显翔禽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