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家徒四壁。《後漢書·崔寔傳》:“﹝ 崔寔 ﹞ 建寧 中病卒,家徒四壁立,無以殯斂。”《宋書·孝義傳·吳逵》:“既而 逵 疾得瘳,親屬皆盡,唯 逵 夫妻得全。家徒壁立,冬無被絝。” 清 沉複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 陳芸 ﹞四齡失怙,母 金氏 ,弟 克昌 ,家徒壁立。”
以下是成語“家徒壁立”的詳細解釋:
形容極度貧困,家中空無一物,隻剩四面牆壁。其核心語義與“家徒四壁”相同,均通過“家中僅有牆壁”的意象突出赤貧狀态。
源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私奔後,發現其家中“居徒四壁立”,即連基本生活用具都沒有。這一典故成為成語的直接來源。
清代沈複《浮生六記》中“四齡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一句,生動展現了孤兒寡母的貧寒境況。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典故背景或古代用法,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家徒壁立》是一個漢字詞語,表達的意思是家庭貧困,境況十分困難,簡直連牆壁都無法與之相隔開。
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首:“宀”、“十”、“士”,并且由8個筆畫組成。
《家徒壁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小宛》中的一句詩:“麻姑有言,無練糅糅;王事多難,家碼馮馮。”這句詩意思是說,賢淑的麻姑告訴人們,勿把麻布與絲綢混合在一處,君王的事務非常繁忙艱難,家庭的境況也非常困難。
《家徒壁立》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家徒壁立」。
在古代漢字中,「家徒壁立」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古人在寫這個詞時可能會使用不同的篆書或隸書形式,具體寫法會有一些變化。
他生活拮據,家徒壁立,無法提供基本的生活條件。
屋破人亡、貧困潦倒、家徒四壁
家道中落、貧困困頓、境況艱難
家財萬貫、富可敵國、富裕安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