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劄出身的意思、诰劄出身的詳細解釋
诰劄出身的解釋
官吏任用資格的文書。《宣和遺事》前集:“太守判道:‘ 楊志 事體雖大,情實可憫。将 楊志 誥劄出身盡行燒毀,配 衛州 軍城。’”
詞語分解
- 诰的解釋 诰 (誥) à 古代帝王對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 告誡,勉勵:自诰。诰誡。 帝王任命或封贈的文書:诰敕(官吏受封的文書)。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出身的解釋 ∶一個人最初從事的職業和履曆造成的身分 ∶家庭經濟基礎所奠定的身分 ∶指入仕之途武舉出身詳細解釋.獻身。《呂氏春秋·誠廉》:“ 伯夷 叔齊 此二士者,皆出身棄生以立其意。”《後漢書·王常傳》:“今
專業解析
“诰劄出身”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出現在中國古代官制語境中。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詞義解析
-
诰劄:
- 诰 (gào): 本指古代帝王對臣子的命令或封贈的文書,即“诰命”。《漢語大詞典》釋“诰”為“上告下曰诰”,特指帝王任命或封贈的文書。
- 劄 (zhá): 同“劄”,指官府下行或上行的文書、公文。《辭源》釋“劄”為“官府文書名”,多用于下行或平行。
- 合義: “诰劄”并非一個獨立的固定詞彙,而是“诰”與“劄”的并稱或泛指。在此語境下,“诰劄”指代朝廷頒發的、證明官員身份或資格的官方文書憑證。它可以是任命狀、封贈文書(诰命)或一般的委任文件(劄子)。《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指出,宋代中低級官員的任命文書常稱“敕牒”或“劄子”,而“诰”則用于較高品級的封贈。
-
出身:
- 指個人進入仕途、獲得官職的資格、途徑或身份來源。《現代漢語詞典》釋“出身”有“指個人早期的經曆或由家庭經濟情況所決定的身份”及“舊指做官的最初資曆”等義項。在官制中,“出身”特指取得官員身份的依據或資格,如科舉及第、蔭補、軍功、捐納等。
-
诰劄出身:
- 該詞組的核心含義是指憑借朝廷頒發的正式任命文書(诰劄)而獲得的官員身份或資格。《中國曆史大辭典》在相關條目中提到,官員的任命需有朝廷頒發的正式文書為憑,“诰劄出身”即強調其官員身份的合法性來源于此官方憑證。它區别于通過其他非正式途徑或僅憑口頭任命獲得的身份。
二、 曆史背景與用法
- “诰劄出身”一詞多見于宋、明、清等朝代史料,反映的是古代官僚體系中對官員任命程式化和文書化的重視。《宋史·職官志》等文獻記載了不同級别官員任命文書的名稱和頒發程式。
- 擁有“诰劄”意味着其官員身份得到了朝廷的正式認可和記錄,是行使職權、享受待遇的法律依據。因此,“诰劄出身”強調的是通過官方正規程式任命、持有有效任命文書的官員身份。《明會典》中詳細規定了各類诰敕、劄付的格式、用途和頒發對象。
“诰劄出身”指憑借朝廷頒發的正式任命文書(诰命或劄子)而獲得并确認的官員身份或資格。它強調官員身份的合法性、正式性和文書憑證性,是古代中國官僚制度中區分正式任命官員的重要标志。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辭源》(商務印書館)
- 《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齊魯書社)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宋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明會典》(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诰劄出身”是古代官吏任用資格的正式文書,主要用于證明官員的身份和任職資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 诰:指帝王對臣子發布的命令或任命文件。
- 劄:同“劄”,即官方文書。
- 出身:此處指官吏的資格或身份來源。
合稱“诰劄出身”,即朝廷頒發的、證明官員任職資格的憑證。
-
文獻例證
該詞出自《宣和遺事》前集:楊志因事被罰,“誥劄出身盡行燒毀,配衛州軍城”。此例表明,銷毀诰劄出身即剝奪官員資格,成為貶谪依據。
-
曆史背景
這類文書是古代官僚體系的重要部分,代表官方對官員身份的認可。失去诰劄出身意味着喪失官職和特權,常見于對犯事官員的懲處。
-
常見誤解辨析
部分資料(如)提到“家世顯赫”的含義,但結合權威來源和文獻用例,此詞核心含義應為“資格文書”,與出身門第無直接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職官制度,可參考《宣和遺事》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敖民寶谕褊忌赑風禀服蟬娟懲羹掣所斥堠刺邪裡蹙損擋拒簟竹東箭鐇镢返善剛褊給施廣屋盥事紅豔豔胡福呼嵩胡鱅加車簡畢極歡積迷驚魂奪魄侃直魁率兩禮裂文六騑馬草南海子蛲蛔佞險平淡棋敵嵚崎磊落旗器容留喪氣三仁诜诜屎盆子時中收靥蒐拔索具太平翁翁太宜人通過透爽推枯折腐危患枭悖小頸邪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