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婆的意思、家婆的详细解释
家婆的解释
(1).妻子;主妇。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僧还俗》:“和尚讨家婆,脱褊衫,着綺罗。”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好没志气,他只因没福做家婆,所以叫我另娶你,如今是一家之主,为甚么拜起他来。”《何典》第七回:“﹝ 臭鬼 ﹞家婆是 赶丧大人 的女儿,叫做 赶茶娘 。”
(2).方言。谓丈夫的母亲,犹婆婆。 太平天囯 无名氏 《太平天日》:“坏道竟然传得道,龟婆无怪作家婆。” 黄飞卿 《五伯娘和新儿媳》:“ 五伯娘 ,你刚做家婆就这么嘴碎。”
词语分解
- 家的解释 家 ā 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家庭。家眷。家长(僴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家风。家训。家规。家喻户晓。如数家珍。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家。老家。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对人称自己的
- 婆的解释 婆 ó 年老的妇女:老太婆。苦口婆心。 丈夫的母亲:公婆。婆媳。婆家。婆婆。 称长两辈的亲属妇女:姑婆。姨婆。外婆。 方言,泛指已婚的青年妇女,亦称妻子:婆娘。婆姨。 旧时指从事某些职业的妇女:媒婆。
专业解析
家婆,作为汉语方言词汇,在不同语境和地域中存在多种含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类:
一、 古代及部分方言中指丈夫的母亲(婆婆)
- 含义: 这是“家婆”最传统和主要的含义之一,指丈夫的母亲,即儿媳对婆婆的称呼。
- 来源与依据: 此用法在古代文献和部分方言区(如部分西南官话区、客家话区)中可见。
-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收录此义项,明确指出在部分地区指“婆婆”。
- 《红楼梦》 等古典小说中虽不常用“家婆”,但类似称谓结构(如“家父”“家母”)体现了以“家”作为谦称或指称家庭成员的用法,为“家婆”指代夫家母亲提供了语言背景支撑。
- 示例: “她家婆对她很好。”(她婆婆对她很好。)
二、 现代部分方言(尤其粤语)中指外祖母(外婆)
- 含义: 在现代粤语(广东话、香港话)及受其影响的地区,“家婆”普遍指母亲的母亲,即外祖母。
- 来源与依据: 这是现代粤语区最常用和公认的含义。
-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在粤语部分明确将“家婆”释义为“外祖母”。
- 《广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等专门记录粤语的权威词典也收录此义项。
- 此用法在粤语日常口语及影视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
- 示例: “周末我去家婆度食饭。”(周末我去外婆家吃饭。)
“家婆”一词的含义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 指婆婆(丈夫之母): 主要见于古代用法及部分现代方言(如某些西南官话、客家话地区),权威方言词典有此记录。
- 指外婆(外祖母): 是现代粤语(广东话、香港话)中的标准称谓,被各类粤语词典及语言研究广泛确认。
理解该词的具体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和说话人的方言背景。其词源可能与“家”表示夫家或母家,以及“婆”表示女性长辈有关,体现了汉语亲属称谓的丰富性和地域差异。
网络扩展解释
“家婆”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其含义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一、主要含义
-
丈夫的母亲(婆婆)
在广东、广西、江西(客家话)、福建闽南等地区,儿媳对外称呼丈夫的母亲为“家婆”,但当面通常不使用此称呼,而是用更亲昵的称谓(如“妈”)。例如:“五伯娘,你刚做家婆就这么嘴碎”。
-
外婆(母亲的母亲)
在四川、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家婆”指外婆,即妈妈的妈妈,也称“家奶奶”。例如四川方言中“回娘家”即指回母亲家,孩子称外婆为“家婆”。
二、其他历史用法
- 妻子或主妇
清代文献中曾用“家婆”指代妻子或家庭主妇,如《坚瓠四集·僧还俗》中“和尚讨家婆”。但这一用法在现代方言中已不常见。
三、使用注意事项
- 地域差异:需根据地区区分含义,例如在广东指婆婆,在四川则指外婆。
- 使用场景:作为儿媳称呼婆婆时,多用于对外提及,当面需改用更亲切的称呼。
如需更详细的地域用法或历史文献例证,可参考搜狗百科、汉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相春尽粹清荡坠东施效颦董帅厄祸蕃畿凤匏焚椒分娩扶留赋有赶走更做贺酒宏儒硕学花晨回戏虺蜥坚白蛟镡加以鲸波精疲力竭金石可开吉州窑屦贱踊贵开打课校琅琳乐欢龙荒陆子泉麦苗厖大民约攀光乒乓球恰来千岛湖欠陪倾吐衷肠商蕀伤水捎信设法声香神戎沈吟不决水亭暑气趟主天崄铜柯猥官捂眼儿仙骥先职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