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即鼠曲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鼠曲草》:“鼠耳,言其葉形如鼠耳,又有白毛蒙茸似之,故北人呼為茸母。” 明 楊慎 《丹鉛總錄·詩話·茸母孟婆》:“ 宋徽宗 在北虜,清明日詩曰:‘茸母初生認禁煙,無家對景倍凄然。’”
“茸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植物名稱(主要含義) 指鼠曲草,一種菊科草本植物。該解釋源自古代文獻記載:
比喻義(較少見) 有資料稱其作為成語,由“茸”(柔軟)和“母”組合,比喻母親對子女的慈愛如絨毛般溫暖。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傳。
建議注意:在古籍或文學作品中,“茸母”多指鼠曲草;若現代語境中用于形容母愛,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屬于創新用法。
《茸母》一詞是指母親的意思,是對母親的尊稱和愛稱。這個詞常用于表達對母親的敬愛和感激之情。
《茸母》的拆分部首是“茸”和“母”,其中“茸”的部首是“艹”,“母”的部首是“毋”。筆畫分别為:“茸”有9畫,“母”有5畫。
“茸母”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語詩歌,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甫的《贈茆柴母》詩中。在這首詩中,茆柴是指杜甫的母親,用“茆母”來稱呼表達了他對母親的深深感激之情。
在繁體字中,茸母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存在一些變化,茸母也有不同的寫法。「茸」有時候會以「絨」或「縙」的形式出現,「母」會以「媀」或「姥」的形式出現。雖然寫法有所不同,但仍然是指母親這一含義。
1. 我的茸母是我最愛的人,她無私地給予我愛與關懷。
2. 茸母指導着我,讓我懂得了生活的道理。
組詞:茸母愛、茸母節、茸母恩
近義詞:母親、媽媽、娘親
反義詞:父親、爸爸、爹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