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为祭祀所筑的土坛,设在南郊。 唐 高适 《过卢明府有赠》诗:“明日復行春,逶迤出郊坛。”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大礼》:“冬至有事於南郊,或用次年元日行事。先於五六月内择日命司漕及修内司修饰郊坛……郊坛,天盘至地高三丈二尺四寸,通七十二级,分四成。” 清 魏源 《金陵怀古》诗之五:“ 南都 胜国驻旌旗,宫闕郊坛尚有基。”
郊坛是古代中国用于祭祀的场所,其含义及特点可总结如下:
郊坛指古代为祭祀活动所筑的土坛,通常设在都城南郊。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典籍中均有记载,例如《汉典》和宋代文献《武林旧事》均明确指出其祭祀功能与地理位置。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郊坛引申为“重要聚会或会议的场所”,但此用法较少见于传统文献,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扩展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代郊坛的具体形制或祭祀流程,可参考《武林旧事》等古籍记载。
郊坛指的是远离都市的祭祀台,通常位于城市周围的郊外地区。在中国古代,郊坛常常用于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是民众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
郊坛的两个字分别是“郊”和“坛”。其中,“郊”的部首是“阝”,表示与地理有关,它的拼音是“jiāo”,总共有8个笔画;“坛”的部首是“土”,表示与地面有关,它的拼音是“tán”,总共有7个笔画。
《郊坛》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比如《左传》、《礼记》等。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着人们对神圣信仰和家族文化的尊重。
繁体字“郊壇”和简体字“郊坛”的意思和拼音相同,只是书写形式上有所不同。繁体字通常在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使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古时候“坛”字的写法是“土支一冘”,表示土地的支撑和上面的一点。而“郊”字的写法是“阜攴”,表示在山的旁边。
1. 今天我们一起去郊坛上祭祖吧。
2. 郊坛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郊庙、坛城、乡坛、祭坛、郊甸、坛子。
郊外、郊区、乡村、农村。
都市、城市、市区、市中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