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論的意思、孰論的詳細解釋
孰論的解釋
謂仔細辨析。《莊子·盜跖》:“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論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強反其情性。”
詞語分解
- 孰的解釋 孰 ú 誰,哪個:孰是孰非。 什麼:是可忍,孰不可忍? 用在表示抉擇的反問語句中,有比較的意思:孰與。孰若。孰何。 古同“熟”,程度深。 筆畫數:; 部首:子; 筆順編號:
- 論的解釋 論 (論) ù 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論斷。論點。論辯。論據。論者。議論。讨論。辯論。 分析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論和言論:理論。輿論。專論。社論。 學說,有系統的主張:系統論。 看待:一概而論。 衡量
專業解析
“孰論”是一個文言色彩濃厚的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法和語境來理解。它并非現代漢語詞典中獨立收錄的詞條,其意義主要由其構成語素“孰”和“論”的本義及古漢語用法衍生而來。以下是詳細解釋:
-
“孰”的含義:
- 疑問代詞: 這是“孰”在古漢語中最核心的用法,相當于現代漢語的“誰”、“哪個”、“什麼”。用于詢問人、事物或情況。例如: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 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 “禮與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禮義和食物哪個更重要?
- 表示比較與選擇: 在比較句中,“孰”常與“與”連用(“孰與”),詢問兩者中哪一個更甚,或表示比較後的選擇。例如:
-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谏》)—— 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 通假字: “孰”有時通假為“熟”,表示“仔細”、“周詳”、“深入”的意思。例如:
-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細商議這件事。(此處的“孰”通“熟”)
-
“論”的含義:
- 動詞: 主要表示“議論”、“讨論”、“評說”、“研究”、“分析”、“考量”等意思。例如:
- “論其刑賞”(諸葛亮《出師表》)—— 評定他們的刑罰和獎賞。
- “坐而論道”(《周禮·考工記》)—— 坐着談論治國之道。
- 名詞: 表示“言論”、“主張”、“學說”、“文體的一種”(如議論文)等。
-
“孰論”的合成意義:
“孰論”不是一個固定的、具有單一獨立含義的現代詞彙。它是由“孰”和“論”兩個語素在古漢語語境中臨時組合而成的短語或結構,其具體含義需要根據上下文來确定。常見的理解方向有:
- 疑問式讨論/評說: 理解為“(對)誰(進行)讨論/評說?”或“讨論/評說哪個(方面)?”。這直接體現了“孰”作為疑問代詞的用法加上“論”的動作。例如,在特定語境中可能指“我們該讨論誰?”或“這個問題該從哪個角度讨論?”
- 深入探讨/詳加辨析: 當“孰”通假為“熟”(仔細、深入)時,“孰論”可以理解為“深入讨論”、“仔細研究”、“詳加辨析”。這是“孰論”在古籍中相對更常見的用法。例如:
- 《莊子·秋水》:“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觀于莊子之言,是猶使蚊負山,商蚷馳河也,必不勝任矣。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與?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于不測;無東無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這段著名的“濠梁之辯”後,常被後人引用或評述。王先謙在《莊子集解》或相關注釋中可能會用到類似“此中深意,孰論之?”的表達(需查證具體注釋),這裡的“孰論”更傾向于需要“深入探讨/詳加辨析”其哲學意蘊。
- 比較與選擇性的讨論: 結合“孰”的比較義,“孰論”也可能隱含在多個對象或觀點中進行比較、權衡後加以讨論的意思。
“孰論”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而是古漢語中的短語結構。其核心含義需依據上下文判斷:
- 主要含義(尤其在古籍評注中):深入讨論、仔細研究、詳加辨析。 此時“孰”通“熟”。
- 次要/字面含義:(對)誰/哪個(進行)讨論/評說? 此時“孰”為疑問代詞。
引用參考: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該詞典權威收錄了“孰”和“論”的古漢語義項,包括“孰”通“熟”表示“仔細”的用法,以及“論”的“議論”、“研究”等義項。這是理解“孰論”構成語素的基礎。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ISBN常用版本如9787100043844等,具體鍊接需查詢商務印書館官網或大型圖書電商)。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作為最詳盡的漢語工具書之一,其“孰”字條下雖未直接收錄“孰論”詞條,但詳細列舉了“孰”的各種古義(疑問代詞、通“熟”)和“論”的豐富含義,為分析“孰論”的合成意義提供了充分依據。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線上版或紙質版)。
- 《說文解字》(許慎 著): 對“孰”和“論”的字源解釋(“孰,食饪也。”本義是食物煮熟,後假借;“論,議也。”)有助于理解其本義和引申關系。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各種校注本)。
- 古籍用例與注釋(如《莊子》及王先謙《莊子集解》等): “孰論”的“深入探讨”含義多見于對古代哲學文本(如《莊子》)的注釋和讨論中。這些原始文獻及權威注釋是理解該短語在具體語境中用法和意義的關鍵佐證。來源:中華書局《莊子》及《莊子集解》等經典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孰論”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解釋:
一、基本含義
-
争辯、辯論
由“孰”(誰)和“論”(辯論)組成,指多人圍繞問題展開争論或探讨。現代使用中多強調觀點交鋒,常見于學術讨論或日常争議場景。
-
仔細辨析
根據《莊子·盜跖》的記載,“孰論”原指深入分析事物本質,如“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論之,皆以利惑其真”。這一解釋更側重理性思考與邏輯推敲。
二、出處與演變
- 經典出處:最早見于道家典籍《莊子》,用于批判世人盲目推崇賢者卻忽視其本質。
- 現代延伸: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辯論”,可能與字面含義“誰在讨論”相關。
三、使用建議
- 引用古籍時,建議采用“仔細辨析”的釋義,貼合原文語境;
- 日常交流或非學術場景中,可靈活使用“辯論”的引申義。
兩種解釋均有一定依據,需結合具體語境選擇。
别人正在浏覽...
按據班敍坌冗避酒不敏超轶絶塵晨鹄宸音持斧炊金馔玉純絜旳旳都部掇石多糖凡爾賽宮房賃方形飛天夜叉封冊風力水車鳳轅憨誠黑藻後子歡擾茳蓠假仁假義假死戒碑解典禁戶勁勢極衆遽傳郡厲口味曆訪李斯冥界秘樞慕從餒虎棚籍平恕剖卵情玩蚑蛷十方常住順之者興,逆之者亡樞轄絲繡台任陶版套車停僮腿子危路誤诒枭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