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打擊樂器。舞蹈時用。在一個帶長柄的鐵圈上蒙以羊皮或驢皮,飾以彩畫,柄上綴十馀小鐵環,用細長鼓槌敲擊,即發出咚咚铮铮的聲響。參閱 清 王夫之 《雜物贊》、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太平鼓》。
(2).民間舞蹈。表演時一邊擊太平鼓,一邊舞蹈或演唱。按 唐 張祜 《周員外出雙舞柘枝妓》詩雲:“畫鼓拖環錦臂攘,小娥雙換舞衣裳。”是 唐 時已有此類舞蹈。 宋 代民間有鼓笛拍闆演唱,名“打斷”, 政和 初年禁用鼓闆唱北曲,民間改名曰:“太平鼓”。 明 清 時民俗,春節期間,使兒童撾鼓跳舞,歌“太平年”,為迎年之樂,亦名“太平鼓”,為古代臘鼓逐疫之遺風。現流行于 河北 、 東北 、 内蒙 東部等地農村的民間曲藝“太平鼓”也叫“單鼓”、“羊皮鼓”。參閱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燈市》、 清 李聲振 《百戲竹枝詞·太平鼓》。
太平鼓是中國傳統打擊樂器與民間舞蹈相結合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及文化背景:
太平鼓由帶長柄的鐵圈(直徑40-50厘米)蒙羊皮或驢皮制成,柄上綴十餘鐵環,用細長鼓槌敲擊時,鼓聲與鐵環聲形成獨特韻律。表演時左手持鼓,右手執槌,融合擊打、舞蹈和唱詞,常見于女子集體表演,具有“扭勁”“顫勁”等特色肢體語言。
起源可追溯至唐代(《燕京今古瑣聞錄》記載),宋代稱“打斷”,明代成為北京燈市表演項目,清初盛行于宮廷及民間。現存流派包括:
2006年蘭州太平鼓與京西太平鼓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現存老藝人通過師徒制傳承,部分地區将其融入現代節慶旅遊項目,實現活态傳承。
提示:如需了解特定地區太平鼓的表演視頻或詳細制作工藝,可查閱《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或相關非遺保護中心資料。
太平鼓是一個成語,有多重含義。下面将對太平鼓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闡述。
太平鼓的拆分部首是太(日部)和鼓(鼓部),太的筆畫數為4,鼓的筆畫數為13。
太平鼓起源于中國晉朝時期的民間傳說和戲劇。它代表着和平、幸福和安定的意義,被廣泛應用在文學、戲劇和民間藝術中。
太平鼓的繁體字為「太平鼓」。
在古時候,太平鼓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整體意義和詞語結構基本保持不變。
1. 他們手持太平鼓,高聲歌唱着和平的願望。
2. 在戲劇舞台上,太平鼓是喜慶和平的象征。
3. 通過擊打太平鼓,我們祈禱世界能夠和平。
太平鼓可以在詞語中做組詞時,如太平盛世、太平天國、太平洋等。
太平鼓的近義詞有和平鼓、幸福鼓。
太平鼓的反義詞可以是戰鼓、危機鼓。
總而言之,太平鼓作為一個成語,代表着和平、幸福和安定的含義。它來源于中國晉朝時期的民間傳說和戲劇,被廣泛應用在文學、戲劇和民間藝術中。在古時候,太平鼓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整體意義和詞語結構基本保持不變。通過擊打太平鼓,人們表達對和平的祈願。例句中展示了太平鼓在不同語境下的使用。此外,太平鼓還可以在組詞時發揮作用,如太平盛世、太平天國等。與之相近的詞語有和平鼓、幸福鼓,相反的詞語有戰鼓、危機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