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马掌。马蹄铁。 宋 彭大雅 《黑鞑事略》:“蹄鍥薄而怯石者,叶以铁,或以板,谓之脚涩。”参阅《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于阗》。
“脚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多个文献中均有记载,具体解释如下:
脚涩(拼音:jiǎo sè)指马蹄铁或马掌,即钉在马蹄底部用于保护马蹄的金属片或木板。该词最早见于宋代彭大雅的《黑鞑事略》:“蹄鍥薄而怯石者,叶以铁,或以板,谓之脚涩。”
“脚涩”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属于古语或专业术语,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相关学术研究。其含义与“马蹄铁”完全一致,但后者更为通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黑鞑事略》或《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等古籍原文。
《脚涩》是一个形容词,形容脚部蹲坐或长时间不动后,站立或行走时感到不灵活、不舒畅的状态。脚涩通常会伴随着疲劳感,使人行走困难。
《脚涩》由「⺼」(月部首)和「足」(足部首)两个部首构成。
「⺼」的五笔输入法笔画为「4」,组字部首编号为「130」。
「足」的五笔输入法笔画为「7」,组字部首编号为「157」。
《脚涩》这个词的意思最早出现在《周易·乾卦》的卦辞中:“脚涉深渊,趾至。” 意为脚步能够踏进深渊,脚趾将要到达。后来逐渐演变为用来形容脚部不灵活的意思。
《脚涩》的繁体字为「腳澀」。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脚」的写法有「辶」代替了「⺼」部首,例如「足」部首用「辶」替代,则写作「腳澀」。
1. 他长时间站立后,感到脚涩,需要休息一下。
2. 坐在办公室里一整天后,走出来时她的脚涩得无法行走。
3. 这双新鞋不合适,穿上后会让我的脚涩。
1. 脚步:指行走时脚部的动作。
2. 涩口:指说话不流利、踌躇不前。
3. 涩味:指食品中带有一定苦涩味道。
1. 脚麻:形容脚部有麻木感。
2. 脚疼:形容脚部感到疼痛。
3. 脚软:形容脚步无力,行走困难。
1. 脚活:形容脚部活动自如,没有不适感。
2. 脚健:形容脚部健康、强壮。
3. 脚轻:形容行走时脚部感觉轻盈、舒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