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洩恨。 漢 賈誼 《新書·耳痺》:“ 子胥 發鬱冒忿,輔 闔閭 而行大虐。”
“冒忿”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冒”和“忿”兩個語素構成。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冒”在此處意為“不顧、觸犯”,而“忿”指“憤怒、怨恨”,合指“因憤怒而觸犯他人或行事沖動”。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孔融傳》“發辭偏宕,多緻乖忤”,描述因情緒激烈引發沖突的行為。
從構詞法分析,“冒忿”屬于動賓結構,強調因主觀情緒驅動産生的行為後果。《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此類詞語多用于史書或政論中,暗含對“情緒失控導緻矛盾激化”的批評,例如《資治通鑒》載劉琨“性倨傲,好淩人,以此取敗”,即屬典型冒忿表現。
在古代禮法體系中,冒忿被視為違背“克己複禮”儒家思想的行為。《禮記·曲禮》強調“忿言不反于身”,要求士人控制情緒避免沖突。這種價值評判使“冒忿”在文獻中多帶有負面色彩,如《三國志》評袁紹“外寬内忌,好謀無決”,其中“内忌”即暗含冒忿特質。
“冒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字面解析
由“冒”(冒犯、沖撞)和“忿”(憤怒、生氣)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因冒犯他人而引發的憤怒情緒”。
實際用法
在古籍中多指“洩恨”,即發洩内心的憤懑。例如《新書·耳痹》中記載:“子胥發鬱冒忿,輔闔閭而行大虐”,此處“冒忿”即表達伍子胥為洩恨而輔佐吳王實施暴政。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新書·耳痹》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豻侯罷俗備課貝樹碧落侍郎不惬氣不屠何長差程式動作穿穴吹塵擔闆漢短章二哥贛劇膏車秣馬高薦庚庚寡辣海鳌海月黑鲩赫真花堂兼圻犄角旮旯勁直記敍文镌降決疑峻岨林檎幹吏體裡燕龍雨漏風掌露槿落水管旅貌目見納種偏心平博品供僻儒千歲實輕蔑青鵲铨配劬蹇敺掠如花似錦傷離山女山屹塔首楞書藁陶母邀賓團紗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