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墓的意思、拜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墓的解釋

拜掃墳墓。《梁書·呂僧珍傳》:“ 僧珍 去家久,表求拜墓。”《元典章·吏部五·奔喪遷葬假限》:“除省親、拜墓、婚姻之事近後定奪外,據祖父母、父母喪亡并遷葬者,即係人子大事,合依舊例給假并除馬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拜墓(bài mù)指在墳墓前舉行祭拜儀式,表達對逝者的追思與敬意。這一習俗貫穿中國古代禮制與現代民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為雙手作揖、屈身行禮,引申為恭敬的禮節性行為。《說文解字》釋:“拜,首至地也”,強調以俯身叩首表達崇敬。

  2. 指埋葬逝者的處所。《禮記·檀弓》載:“古也墓而不墳”,早期墓葬無封土标識,後演變為地表築墳的形制。

二、禮儀形式與文化内涵

  1. 傳統禮制規範
    • 儀式流程:包括焚香、獻供(酒食、紙錢)、叩首、祝禱等環節。
    • 時間節點:集中于清明、中元、寒衣節及逝者忌日,體現“慎終追遠”的儒家倫理(《論語·學而》)。
  2. 社會功能
    • 情感寄托:通過儀式維系生者與逝者的精神聯結,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拜掃無過骨肉親”所述。
    • 家族認同:集體拜墓強化宗族凝聚力,常見于祠堂祭祀後的掃墓活動(《朱子家禮》)。

三、曆史演變與現代實踐

  1. 古今承襲

    漢代已确立“上冢”制度(《漢書·張良傳》),唐代将清明拜墓納入禮典(《大唐開元禮》)。今中國大陸、港澳台及海外華人社區仍延續此俗。

  2. 東亞文化圈影響

    日本“墓參り”(hakamairi)、韓國“성묘”(seongmyo)均受中國古禮影響,成為本土化祭祖習俗。

四、文化象征意義

拜墓行為蘊含“生死互通”的哲學觀,如《周禮》所載“以兇禮哀邦國之憂”,通過禮儀調和生死界限,傳遞孝道與家族延續的價值理念。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商務印書館. 鍊接
  2. 國家圖書館《中華經典古籍庫》. 《禮記》《朱子家禮》條目. 鍊接
  3. 北京大學《漢語字源》平台. 拜、墓字形演變考釋. 鍊接
  4.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全唐詩》數據庫. 白居易詩注. 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拜墓”是漢語中的一個傳統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拜掃墳墓,通常指在特定時節對先人墳墓進行祭掃、悼念的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拜墓”即“掃墓”,指通過跪拜、獻祭等方式表達對逝者的敬意與追思。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梁書》記載呂僧珍因離家日久,上表請求回鄉“拜墓”;《元典章》也提到官員可因“拜墓”等事由申請假期。

2.曆史背景與習俗

3.文化意義

“拜墓”反映了中國傳統孝道文化,尤其強調對祖先的追思與家族血緣的延續。古代官府甚至通過制度(如假期規定)保障這一習俗的踐行,體現出其在社會倫理中的重要地位。

4.相關詞彙

近義詞包括“掃墓”“祭墓”,反義詞暫無明确記載。現代語境下,“拜墓”多用于書面或曆史描述,口語中更常用“掃墓”。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葬禮儀或具體文獻出處,可查閱《梁書》《元典章》等曆史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辦公會議讒沮饞吻巢居車禍癡癡昵昵斥犯出謀劃策打化大荔丹漆隨夢地門鼎鋸第一國際東牖放讓反籍伐樹翡帱沨沨改廢杆菌幹什麽駭鹿濠上哈士奇皇帝之寶還需甲戶堅高奸蘭嗟悔無及唧唧嶜岑錦匠窘隘客源扣阍臨極鹿死誰手夢幻牡丹花好,終須綠葉扶持溺壺蠯蠃頗譏竊衣取溫清湛铨量三壬申展貪求無已天下莫敵往複問案閑冰期相角相懸閑口限年葉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