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智藏法師 碑。因由 梁 蕭繹 撰銘, 蕭幾 作叙, 蕭挹 書寫,故稱。 宋 歐陽修 《集古錄跋尾·梁智藏法師碑》:“ 梁 智藏法師 碑, 梁 湘東王 蕭繹 撰銘, 新安 太守 蕭幾 作叙,尚書殿中郎 蕭挹 書,世號《三蕭碑》。”
三蕭碑是南朝梁時期為紀念智藏法師所立的碑刻,其名稱源于三位蕭姓文人的共同創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名稱由來 因三位創作者均屬蕭氏家族,故被世人合稱為《三蕭碑》,這一稱謂最早見于宋代歐陽修《集古錄跋尾》的記載。
曆史價值 作為南朝梁代碑刻代表作,該碑融合了文學創作與書法藝術,反映了當時士族文化特征。但現存文獻中未見具體碑文内容記載,實物存佚情況尚不明确。
注:相關解釋綜合了宋代文獻記載和現代詞典釋義,具體細節可參考《集古錄跋尾》原始文獻。
《三蕭碑》是指一塊碑文,記錄了南朝梁朝時期的三位著名文學家:蕭統、蕭穎士和蕭衍。這塊碑文也被稱為“三蕭石刻”或“三蕭碑記”。該碑文以優美的詞句描述了三位文學家的才華和貢獻,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遺迹。
《三蕭碑》的漢字“三”包含了一筆,部首為“一”;“蕭”包含了七筆,部首為“艸”;“碑”包含了石”,部首為“石”。總筆畫數為十八畫。
《三蕭碑》原本刻于南朝梁朝的建康(現在的江蘇省南京市)建康宮中,後因戰亂損毀。現在我們所知的《三蕭碑》是根據明代朱權、樊山之等人的記錄和考證,重建的文物。
《三蕭碑》的繁體字寫法為「三蕭碑」。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以《三蕭碑》中的“三”字為例,古代的寫法是「仌」,沒有現代的一橫一豎。其它字的寫法也有些微的差異,但整體上與現代漢字的基本結構相似。
《三蕭碑》中的一句經典例句是:“予騁栖夫羽,恒思景靈會。”意為“我奮飛于栖息之間,常思念莊嚴的靈魂之會。”
“三蕭碑”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在形容相似意思時,可以使用以下詞語代替“三蕭碑”:
沒有明顯的反義詞與“三蕭碑”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