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燒身。《後漢書·周舉傳》:“ 太原 一郡,舊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龍忌之禁。”
焚骸(fén hái)
釋義
指焚燒屍骨的行為,屬古代極端刑罰或特定喪葬習俗。此詞強調對遺骸的毀滅性處理,多見于曆史文獻中對暴政或戰亂的描述,現代漢語已罕用。
引證與典籍溯源
後趙暴君石虎(石季龍)曾因迷信而焚毀祖父石勒屍骨,載“虛葬于山谷,莫知其所,潛焚其骸”。此例為“焚骸”一詞的典型史實用例,反映其作為刑罰的殘酷性 。
南朝侯景之亂中,叛軍焚燒宗室遺體以震懾朝野,史載“焚骸揚灰”之舉,凸顯其暴虐性質 。
字源與結構分析
二字組合強調以火毀滅屍骨的行為,屬動賓結構複合詞。
語義演變與語境
“焚骸”在古代多含貶義,常見于三類語境: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被“火化”“焚屍”等中性表述取代,僅存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參考來源
“焚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焚骸”是典型的古文詞彙,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相關古籍注疏。
暴鼓辨訟禀詞辰旆重規襲矩穿度銼薦大象煩悁風生爐風衣風羽分衛負刍夫遂富泰幹枝割符孤傲不群古琴寒青赫然聳現黃符荒忽護國佑民狐續見風解援罽帻箕箒婦诳話坤角狼筅獵漁臨近鲈魚脍目想鬧氣凝竭膨脝慶福驅山人生目的如狼牧羊散愁埽門神行太保説啕素蟻填嗉挑耳銅牙利猥碎烏程酒烏烏武誤作非爲蝦蚾遐懿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