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末為鎮壓農民起義所用的軍饷,以及為籌措這種軍饷加派的賦銀,統稱“剿餉”。《明史·楊嗣昌傳》:“初, 嗣昌 增剿餉,期一年而止。”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 明 之末年,加練兵十有八萬, 遼 餉、剿餉、練餉至千有七百餘萬。”
“剿饷”是明末時期為鎮壓農民起義而加征的專項軍饷。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用途
指崇祯年間政府為籌措鎮壓農民起義的軍費,向百姓額外加派的賦稅、、。屬于明末三大加派稅之一(另兩項為“遼饷”“練饷”)。
曆史背景
影響
加重民衆負擔,激化社會矛盾,加速明朝滅亡。清初史學家魏源在《聖武記》中将其與遼饷、練饷并稱為明末財政惡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征收方式或相關文獻記載,可參考《明史·楊嗣昌傳》及《烈皇小識》等史料、。
《剿饷》指的是清朝時期針對農民起義或民間抗暴事件而展開的鏟除貪官和壓榨農民饷銀的行動。
《剿饷》的部首是“刀”,部首筆畫數為2。
《剿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清代,當時因為貪官污吏的壓榨,農民們經常無法按時交納饷銀,而被官府逼迫、起訴或甚至殺害。為了鏟除這種貪官惡劣行為,清朝政府展開了剿饷行動。
《剿饷》的繁體字為「剿餉」。
在古代,「饷」的古漢字寫作「餉」。
1. 政府派遣軍隊前往剿饷,保護農民的權益。
2. 剿饷的目的是為了恢複社會的正常秩序。
3. 在剿饷期間,一些貪官被捕并被判處重刑。
- 剿除:鏟除、肅清、清除。
- 饷局:賦稅所、農工商、征銀所。
- 剿劫:剿匪、剿滅、滅劫。
《剿饷》的近義詞包括鏟除、鏟滅、肅清。
《剿饷》的反義詞可以是保護、維護、扶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