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煮鹽為業的人口。《元史·食貨志五》:“﹝ 兩浙 運司﹞所轄場司三十四處,各設令、丞、管勾、典史,管領竈戶、火丁。”
(2).中醫外科病名。即火疔。 元 齊德之 《外科精義·辯丁腫十三種形色禁忌》:“五曰火丁,其狀如湯火燒灼,瘡頭黑靨,四邊有煙漿,又如赤粟米者,忌火燒烙。”
“火丁”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以煮鹽為業的人戶,常見于元代文獻。例如《元史·食貨志五》記載,兩浙鹽運司管轄的34處鹽場中,設有官員管理“竈戶、火丁”。這裡的“火丁”特指從事鹽業生産的勞力,屬于戶籍制度中的特殊分類。
即火疔,屬于疔瘡的一種。症狀表現為瘡頭呈黑靨狀,四周有煙漿色分泌物,形如赤粟米,多因火毒熾盛引發。元代醫書《外科精義》特别指出,此症忌用火灸療法。
部分資料提及“火丁”作為成語形容“火焰旺盛”,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傳。建議在學術或曆史語境中,以前兩種含義為準。
火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火把、火鉗。
火丁的部首是火,總共有3個筆畫。
火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手工業生産中。火丁主要用于取火、夾火等功能,常常用于鐵匠工坊或廚房中。
火丁的繁體字為火釘。
在古代,火丁的字形稍有不同。火釘的“釘”字部分寫為“鈪”,并且字旁多有“火”形或者“潤”形旁。
1. 他拿着火丁點燃了篝火。
2. 廚師用火丁夾起了烤肉。
3. 鐵匠用火丁夾住炙熱的鐵塊。
火把、火鉗、火炬、火燭
火把、火鉗、火炬
水勺、水盆、水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