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得己的意思、得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得己的解釋

謂不失己志。《孟子·盡心上》:“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 朱熹 集注:“得己,言不失己也。”一說,得己猶言自得。見 楊伯峻 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得己”是漢語中具有古語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自我保全”或“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得己”可拆解為“得”與“己”的複合結構,其中“得”作助動詞時表示客觀條件的允許,“己”強調主體性存在。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表達“在非自願狀态下被迫采取行動”的語義場。

從語義演變角度考察,《說文解字》将“得”訓為“行有所得”,而“己”在甲骨文中象形為系繩的箭矢,引申為自我控制之意。兩字組合後形成“得己”的獨特語義結構,既包含被動承受的語境色彩,又暗含主體意識存續的深層意蘊。

在具體語用層面,該詞常見于先秦典籍,如《禮記·檀弓》鄭玄注引“不得己”的變體用法,指代“非本心所願而為”的行為模式。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特别指出,“得己”的否定式“不得己”已固化為獨立詞彙,但原詞仍保留着古漢語的構詞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未被單獨收錄,其研究價值主要體現在訓诂學領域。對于深入理解該詞的文化内涵,建議參考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及現代學者周法高編著的《金文诂林》等專業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得己”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保持自我本真或堅守個人志向,強調在困境中不違背原則。該詞出自《孟子·盡心上》:“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朱熹注解為“得己,言不失己也”(即不失去自我),而楊伯峻則認為可理解為“自得”(自我滿足的狀态)。

二、詳細解析

  1. 不失己志
    多指士人在逆境中仍堅持道義,如《孟子》中的“窮不失義”。這種解釋強調對自身價值觀的堅守,尤其在外部環境艱難時保持精神獨立。

  2. 自得之境
    部分學者(如楊伯峻)認為“得己”可延伸為内心通達、自我滿足的狀态,類似于“自得其樂”。例如詩詞中“蟬嘒竹間,自謂得己”便描繪了自然生靈的悠然自足。

三、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哲學讨論中,形容人對自身處境有清醒認知,并能保持精神獨立。其核心思想與“自知之明”“安貧樂道”等概念有一定關聯。

提示:如需具體古籍用例或不同注家的對比分析,可參考《孟子》相關注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粱並稱撥浪鼓猜打彩練草苫長白山脈長途跋涉車牀俦擬黜挫翠玉大昏擔愁耽好禱雨等守燈語刁徒阿谀取容法律事實範蠡分位芣苡服義赅綜根苑鬼怪詭計多端軌納鴻鹄志回奉狐媚猿攀金烏狙狂克除口穩梁闇練營淪澌茫然描龍繡鳳敏給捏素排難霹靂大仙淺術起開青龍确保柔辟乳羝扇骨聖作設帳隨機存取存儲器挑治鐵立土筍攜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