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失己志。《孟子·盡心上》:“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 朱熹 集注:“得己,言不失己也。”一說,得己猶言自得。見 楊伯峻 注。
“得己”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指保持自我本真或堅守個人志向,強調在困境中不違背原則。該詞出自《孟子·盡心上》:“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朱熹注解為“得己,言不失己也”(即不失去自我),而楊伯峻則認為可理解為“自得”(自我滿足的狀态)。
不失己志
多指士人在逆境中仍堅持道義,如《孟子》中的“窮不失義”。這種解釋強調對自身價值觀的堅守,尤其在外部環境艱難時保持精神獨立。
自得之境
部分學者(如楊伯峻)認為“得己”可延伸為内心通達、自我滿足的狀态,類似于“自得其樂”。例如詩詞中“蟬嘒竹間,自謂得己”便描繪了自然生靈的悠然自足。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哲學讨論中,形容人對自身處境有清醒認知,并能保持精神獨立。其核心思想與“自知之明”“安貧樂道”等概念有一定關聯。
提示:如需具體古籍用例或不同注家的對比分析,可參考《孟子》相關注釋文獻。
《得己》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其意思是"了解自己"或"認識自我"。它可以引申為了解自身的優點和缺點,明白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得己》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得"和"己"。
部首:"得"的部首是 "彳" ,"己"的部首是 " 己 " 。
筆畫:"得"字一共有 11 畫,"己"字一共有 3 畫。
《得己》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屬于文言文詞彙。在古代,人們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了解自己就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價值。
在繁體字中,"得己"的寫法與簡化字相同。
在古代,"得己"的寫法稍有不同。"得"字的古代寫法中間的一橫像個彎扭的“一”,上面有一個彎曲的小弓,下面有一個小彎。"己"字的古代寫法為加上一個豎提短的三點。
1. 人應該不斷反思自己,以得己之真知來不斷提高自己。
2. 通過學習與溝通,我們能夠更好地得己,進而認識他人。
組詞:自得自己、得己悟道、得己者悟、得己失之、得己者心。
近義詞:認清自我、洞察自我、自省。
反義詞:迷失自我、不了解自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