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集;聚斂。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書畫》:“ 王羲之 書,舊傳惟《樂毅論》乃 羲之 親書于石,其佗皆紙素所傳。 唐太宗 裒聚二 王 墨迹,惟《樂毅論》石本在。其後隨 太宗 入 昭陵 。” 明 唐順之 《與鄭戶部書》:“蓋自來督賦之使,多以徵斂裒聚為功,而執事獨以寬大行之,是以始及下車,而應感已若此矣。”《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四年》:“詢於沿邊土豪并内地故老,博采參較,得之甚詳,以至稽求載籍,質證時務,用是裒聚撰述,以副陛下委任之意。”
“裒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óu jù,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含義
指“搜集、聚斂”,常用于描述對文獻、財物等事物的系統性收集或集中。例如:
詞源與構成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語境。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收集”“彙總”等替代詞。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夢溪筆談》《續資治通鑒》等古籍()。
裒聚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聚集、收集、積聚的意思。
裒字的部首是衣(衣服),它是一個由7個筆劃組成的漢字。
裒字最初來源于古代的篆書,演變過程中形體有所變化,但字義保持一緻。
繁體字為穗(草木的花穗)。
在古代,裒字的寫法比較規矩,一般是由上面為“法”字,下面是“非”字組成。後來隨着字體的演變,寫法逐漸變得靈活多樣。
1. 助人為樂,裒聚善緣。 2. 動員大家裒聚精神力量。
裒聚形:指聚集集結在一起。 裒聚群:形容集體行動團結一緻。 裒衡鼓: 比喻語言、行為等能夠激勵人們積極向上。
近義詞:積聚、聚集、集結 反義詞:散、分散、分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