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識心的意思、識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識心的解釋

(1).知道心意。 晉 陸機 《贈馮文罴遷斥丘令》詩:“出自幽谷,及爾同林。雙情交映,遺物識心。”

(2).佛教語。謂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宋書·少帝紀》:“德業沖粹,識心明允。”《壇經·惠能童子問答惠能作偈》:“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 明 李贽 《答周西岩書》:“或有或無,自是識心分别,妄為有無,非汝佛有有有無也明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識心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面,綜合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識心由“識”與“心”複合而成:


二、佛學專義(核心用法)

在佛教唯識學派中,識心特指第八識“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為根本識:

  1. 功能:含藏一切善惡種子,是業力與記憶的儲存體,主導輪回與認知。《成唯識論》載:“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
  2. 特性:具“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既是認知主體,亦為被執取的對象。

    權威參考:


三、哲學延伸義

在傳統哲學語境中,識心可泛指:


綜合定義:

識心(shí xīn)是以佛教唯識學為核心的多義複合詞,指人類認知事物的意識本體。其核心義為第八阿賴耶識——含藏業力種子的根本識;廣義涵蓋主觀認知能力,哲學中亦指需超越的分别之心。

權威來源參考: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孟子《孟子·告子上》(中華書局《四書章句集注》)
  3. 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電子版)
  4.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上海書店出版社)
  5. 中國佛教協會官網《佛學名詞淺釋》
  6.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點校本)
  7. 慧能《六祖壇經》(大藏經線上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識心”是一個具有多重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佛教哲學中的“識心”

在佛教理論中,“識心”指代人類認知與意識活動的核心機制,尤其與“八識”體系相關:

  1. 八識結構:包含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感知外境),末那識(執取“自我”),以及阿賴耶識(貯藏一切種子)。
  2. 功能本質:強調“識心”是認知外境和内心世界的根本能力,如《壇經》所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
  3. 終極目标:通過内觀修習“識心”,達到明心見性、破除我執的境界,如《楞嚴經》提及“識心”居于身内,需超越其分别作用。

二、古典文學中的“識心”

在文學語境中,“識心”多指向情感與心意的體察:

三、心理學與個人成長的延伸

現代語境下,“識心”被引申為對自我心理的覺察與管理:

“識心”一詞貫通宗教、文學與心理領域,核心可歸納為:認知功能的本體、心意的體察、自我意識的覺醒。若需深入研究,可結合《壇經》《楞嚴經》等佛教經典,或參考心理學關于内觀的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保不準禀控蔔地不露鋒芒藏鋒斂銳倉廪倡議長育闡揚光大出死賜號大君登秋逗徹發逆豐姿冶麗斧屋高世館次貴幹龜林國重酣鏖豪氂後屏壞決肩負重任踐土食毛交酬較高級孑蜺解衣經濟濟農記說克獲克亂潰奔蘭金亮牌廉勇力矩呖呖龍勒門閥門史綿軟繩裁視險如夷受阻說知壇卷軘車萬古蟾委珠污潦仙液瓊漿小兇械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