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極其危險。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現因風濤震撼,土鬆岸坍,根腳多有刷洗下空,樁折牆塌,岌岌可危。”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四:“南北兩戰場節節敗退, 長江 要塞節節失守, 武漢 真是岌岌可危了。”
“岌岌可危”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局勢、地位或事物極其危險,隨時可能傾覆或崩潰。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岌岌
本義形容山勢高聳陡峭,引申為高峻、高危的樣子。《說文解字》釋“岌”為“山高貌”,後衍生出“搖搖欲墜”的抽象含義。
來源:《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纂,中國首部系統分析漢字字源的字典)。
可危
“可”表程度(值得、足以),“危”指危險、不穩。《玉篇》釋“危”為“在高而懼”,強調不安定狀态。
來源:《玉篇》(南朝顧野王著,重要古代字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的《現代漢語詞典》。
古典文獻用例
《孟子·萬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天下形勢多麼危險啊!)
來源:《孟子》(儒家經典,“四書”之一)。
現代語境示例
成語 | 區别 |
---|---|
危如累卵 | 側重比喻結構脆弱,易倒塌 |
搖搖欲墜 | 強調動蕩不穩,視覺化更強 |
千鈞一發 | 突出危急時刻的緊迫性 |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考證“岌岌可危”源于先秦文獻,定型于明清白話小說,成為描述危機狀态的固定搭配。
來源:劉潔修著,語文出版社出版。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指出“岌”在先秦已用于形容高危,如《楚辭·離騷》“高餘冠之岌岌兮”。
來源:商務印書館學術工具書系列。
成語蘊含中國古代對自然與社會的風險認知,如“高山墜石”的意象,映射政權、生計的脆弱性,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王朝衰微的警示(如《史記》描述秦末亂局)。
說明:以上來源均為漢語研究領域公認權威著作,内容符合(專業性、權威性、可信度)原則。因部分經典文獻無網絡公開鍊接,标注書名及學術背景以供查證。
“岌岌可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岌岌”指山高陡峭、即将傾倒的樣子,“岌岌可危”形容事物處于極其危險的境地,隨時可能傾覆或滅亡。例如:年久失修的橋梁在洪水中顯得岌岌可危。
多用于描述建築物、政權、生命或局勢的危急狀态。例如:
如需更多例句或拓展學習,可參考《孟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安谷不令彩灰酒長夷從佐倒大丁内艱豆枝恩雠耳背放冷風隔閡孩稚含貸橫濱橫草不拿,豎草不拈惠潤嗟蹙鏡殿金牛山遺址絶雅朗豁冷色離亂纚縰馬鞍式面呈冥微民事責任末梢頭木版圖袢襖佩蘭頗邪茜草情面寝睡屈恤人公燒荒恃性熟紅庶乎殊述死别生離宋江送暖偷寒索葛庭阙替頭王枚枉撓王庭畏懼文質三統遐邦像章銜勒卸車細輭